1985年春天,我身揣300美元,只身来到巴黎求学。记得临行的早上,父母谈论着我,我装着还在熟睡。父亲说:“她还是个孩子啊!就带这么点钱去巴黎,真让我不放心啊!”当晚,我流着泪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北京。那时的中国人很穷,手里基本没钱,不像现在的留学生能靠父母资助。
初到法国,我在南方的土伦大学勤工俭学两个月。听说大学里来了个北京学生,当地报社记者好奇地赶来采访。报纸登出的文章第一句这样说:“可以讲,兰波是一个被解放的中国女孩。” 由此看出1985年的法国,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对中国充满偏见。
当时偶尔也能看到来法国考察的国人,他们身穿一样的衣服,手提一样的皮包。卢浮宫正在进行贝聿铭的金字塔建设,当时巴黎人对这个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还持怀疑态度,从电视里能看到相关议题的讨论。
后来,我来到意大利罗马定居,开始接触旅意华侨。上世纪90年代,尽管美国一直鼓吹“中国威胁论”,但当时西方不知中国将要走到何方,似乎没有多少人认为中国真的能强大起来。人们表现出对华侨的蔑视,对中国廉价产品的排斥,电视里时不时地播放中国的负面新闻。
华侨为改善生活而移民,没有很多时间学习意大利语,融入主流社会很是困难。当地人对华侨的误解处处可见,他们认为华侨圈非常封闭,各种冲突不断。这些误解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一些书籍里的描写也带有侮辱性。我觉得应该为我们国家和旅意华侨争得一份话语权,这非常重要。于是,2001年我创办了《世界中国》杂志,从2006年开始用中意双语出版,每月发行,向意大利人解释中国。虽然是小众杂志,但还是赢得一定的影响力,很多意大利读者希望听中国人自己怎么谈中国。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对国家有责任感。我出国时,期望在欧洲学到知识,为祖国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当我决定定居意大利,看到西方对中国那么不理解,就希望能做一些促使东西方文化交流、沟通的工作。
《世界中国》月刊至今整整出版18年了,如同海外所有的创业人,有过艰辛的路程。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祖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世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刊物也越发受到读者的重视。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我赶上高考上大学;毕业后又赶上中国进一步开放,使我们能自由出国留学;旅居海外的34年,又让我能从远处观望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看西方人如何一步一步改变对中国的态度。
去年,有个意大利人和我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时,担忧地说:“中国可不能不发展,如果中国经济出了问题,那全世界就完了!”由此可见,当今的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
如今,我从那个怀揣300美元去巴黎的穷学生,成为一个双语杂志社的“管家”,拥有了自己的意大利读者群,杂志社的社交媒体也获得了数万粉丝。这一切都因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进步,我们海外华侨华人才有了今日的海外发展。
今天的中国,虽然有了跨世纪的变化,在世界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在文化交流上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因此,我们在罗马又建立了“罗马九号”意中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平台。中国以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创造了40年的发展奇迹,中国文化也是世界的财富,中国精神该弘扬到全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2018年12月18日,读到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感触很深。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才能用40年创造如此宏大的成绩。
“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我深有同感,我在海外的经历见证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此,我十分自豪。
坚信未来的中国,定能继续创造奇迹,继续创造让全世界受益的更大的中国奇迹!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