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城镇。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大国方略:就近城镇化“拐点”近了?半月谈记者20年跟踪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并借此推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之一,其实施有利于振兴乡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驱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接合部,湖南是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半月谈记者在湖南常驻20余年,一直跟踪多个乡镇城镇化的发展轨迹。从人口流出、发展缓慢转变为人口回流、走向繁荣,中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拐点”是否近了?如何乘势而为?成为值得思考的命题。
上篇:就近城镇化“拐点”近了?
秋季,湖南各县学生人数持续增加。
娄底市双峰县青树坪镇中心小学校长王卫红清楚记得,1997年他到这所学校当老师时,全校学生500余人,2005年他任校长时刚过1000人,而2018年已超过1800人。他说,生源增长,有乡村小学撤并因素,但更多是因为“城镇化扩张,外来务工、做生意的多了”。
会同是湖南一个30多万人的县,2018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县城小学生入学人数比幼儿园结业人数多了200多,其中大部分是从外地回流。当地教育局分析,部分在外务工者回乡,以及本县教育质量较高、教育成本低,是生源回流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平均每年增加近8000人。当地政府部门人士介绍,不少是外地回流的。
这是人口回流推动就近城镇化的一个信号。
● 拐点近了?人口回流有加速之势
2017年7月,吴整萍结束多年在广东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湘西花垣县。花垣苗绣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文化站发起“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成立合作社,既为女性创造乡土就业机会,也避免苗绣传承“断代”的危险。在湘西州首府吉首市,有1/5的返乡妈妈和留守妇女从事苗绣。
湖南全省许多县乡出现的“妈妈回家热”,是外出人员持续回流的一个标志性动向。
2018年5月,湘粤桂交界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从广东迁来的五月天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内,4条生产线上30余名工人正忙碌着。当天是赶集日,不时有好奇的农民前来车间探访。
盘进英坐在一台缝纫机旁,对一件上衣做最后加工。虽然进厂才3个月,但厂长表扬她“上手很快”。在服装厂,“生手”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熟手”能达到3000多元。
39岁的盘进英,家在码市镇田沟村,之前曾在广州打工,也进过服装厂,从事边缘工种。
2015年以来,江华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导400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乡村开设工厂,吸纳带动9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盘进英这样的回乡女工。
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相邻沿海地区大省,湖南一直是农民工输出大省。2018年,湖南省农村转移就业1558万人,跨省务工人员1000多万,其中70%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有500万人直接从事以制造业普工岗位为主的第二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沿海不少出口型企业受到影响,而身在中部的湖南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迎来一个较快增长时期,到沿海务工的人开始有所回流。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