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院坝改造成舞台,没成想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四川省丹棱县——
众筹的文化大院,火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农民最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个问题,农民自己最有发言权。在四川省丹棱县,村民的自发尝试,让管理者有了灵感。“众筹”社会力量,通过政府引导建设,让大院成为舞台。不同于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土地上长出的文化大院各具特色与个性,不仅击中了乡村文化需求的痛点,还助推了当地产业发展,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补充。
“改革开放前,真的是吃不饱穿不暖。我家兄弟三人同穿一条裤子,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我再穿……”春节来临,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的作平文化大院里,一场乡村“春晚”正在举行,62岁的村民瞿应安讲述今昔对比,真实生动而不失幽默,引得村里老少、返乡乡亲的笑声掌声不断。
作平文化大院是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的发端和典型。13年前,这里的乡村文化活动屈指可数,如今,民间众筹文化院坝串联起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成了村落中闪耀的明珠,丹棱“引导众筹民间文化院坝建设”还通过全国终期评审,获得了西部地区21个文化示范项目中的第一名。
村里文艺爱好者的据点,却在村民中走红了
说到丹棱县的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就不得不提王作平。
王作平,桂花村村民,从小热爱文艺,性格开朗,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请他主持,积累下好人缘。
“当年我们几乎没有啥文化活动,平时挺累的,生活挺枯燥。”王作平说,当初办起文化大院,就是为了解闷开心。于是,将自家院坝改造成了舞台,添上购置的简单设备,王作平的家成了村里文艺爱好者的据点。
“当时大家都穷,道具基本靠自己做。”王作平告诉记者,文艺爱好者里有木匠、裁缝,敲敲打打缝缝绣绣,一件件道具倒也用得顺手。唱完歌跳完舞,大家还“打平伙”吃饭,这家拿点青菜,那家拿点腊肉,因为生活实在不富裕,有时候还得拿柴火,这就是众筹文化院坝最初的模样。
渐渐地,来作平文化大院搞活动的人多了。“当时有很多妇女过来跳舞,家里丈夫不理解。”王作平说,当年,村民思想还很保守,认为唱歌跳舞都是城里人的潮流,乡坝头的女人,除了田地里的农活就应该在家里收拾家务带孩子。
“丈夫不理解,我就拽着他来看。”62岁的王玉琼说,当初因为跳舞,自己没少和丈夫拌嘴,实在没辙她就硬拽着丈夫和自己一起来作平文化大院,没想到几次过后,丈夫的态度有了转变,不但不反对,还自愿当起了大院的后勤保障,炒菜做饭张罗个不停。
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了王作平的文化院坝,有的给节目出谋划策,有的上台演出,有的拉拉家常,大伙就图个热热闹闹。众人拾柴火焰高,作平文化大院出品的节目质量越来越高,每逢演出,总有十里八乡的乡亲慕名而来,大院在丹棱火了。
好的尝试成了样本,政府总结经验、推广模式
作平文化大院火了,每逢节庆活动,大家总想邀请王作平团队来“扎场面”。不少村民羡慕又期待:“要是我们村也有这样的文化大院多好,要是我们也能登台表演多好!”
丹棱县文化主管部门意识到,作平文化大院的“走红”绝非偶然。近年来,丹棱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以“不知火”为代表的晚熟柑橘产业迅速发展,农民告别传统水稻种植等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钱袋子也鼓了起来。2017年,丹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7万元。
有了钱也有了闲,农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顺理成章,跃跃欲试想要建类似文化大院的村民越来越多。然而,全县只有一个王作平,文化大院该怎么建、文化活动该怎么搞,大家一时也想不出办法。
为此,丹棱县对作平文化大院的缘起、发展等做了深入调研,正式提出了“众筹文化大院”概念。从2015年开始,以作平文化大院为蓝本,在全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
同年,“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争取项目奖补资金300万元。丹棱县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的实施意见》《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标准》等文件,在县里大力推广众筹文化院坝模式。
据介绍,所谓众筹,包括众筹活动场所,引导农民拿出自家住房和院坝改造为舞台,引导企业开辟专门的文化活动室,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众筹设备和资金,引导群众和爱心企业为文化院坝捐赠音响、乐器、道具、服装、图书等各种设备设施;众筹文艺活动,引导各类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免费为文化院坝创作、编排文艺节目,引导各类艺术团体免费参与文化院坝组织的演出活动;众筹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文化院坝的管理和服务,使每个文化院坝都有人数不等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