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王恩博)“粤港澳大湾区如果能够融合好,将是一个人才‘大吸盘’。”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香港代表团7日举行开放日活动,19名发言的港区代表中逾三分之二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聚贤”,又成为其中最热门的话题。
港珠澳大桥资料照片。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明确香港作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为其指明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独特之处是其他湾区难以相比的。”全国人大代表、东伟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东区区议会议员蔡素玉给大湾区“打广告”。她认为,该区域有“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又有多元产业互补优势,从人文社会、经济活动等多方面来讲都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有利于吸引人才汇集。
具备了优质客观条件,大湾区还要发力疏通人才交流制度阻滞。《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
“我们要明确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要素”,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叶玉如非常关心科研领域人才培养。她表示,今年中央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这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朱叶玉如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很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但“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对欠缺,需要加强布局。有关方面可以考虑利用香港院校的国际化优势,带动大湾区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建设优化区域科研平台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来到大湾区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则注意到,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服务,同时提及“善聚善用各类人才”。
“要做世界一流湾区必须要国际化,尤其人才要国际化。”以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科技中心硅谷为例,洪为民表示,其一半科研人员都是亚裔,人才国际化程度较高。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也需要大量吸引国际人才以补足人才缺口,并针对全球人才创造宜居宜业环境。
香港是拥有成熟金融服务业体系的国际化都市,在人才培养方面亦具有明显优势。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建议,运用香港平台吸引、培养及使用高端人才。他表示自己将带头支持香港与内地教育合作,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要试点,促进高等教育交流和人才互通。
朱叶玉如则关注人才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她提出,要让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安心工作,并且要鼓励他们在大湾区内流动。“比如说减轻税务负担,对于来往内地和香港的科研人员来说都是很大鼓舞,有利于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大湾区作出更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消息显示相关政策红利将至。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两会期间透露,官方将重点推进有利于港澳居民进出内地和到内地发展的便利措施。其中,对于创新型企业人才,在个人所得税税收方面将有一些新的重大举措。(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