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好日子”与“紧日子” 中国向各级官员释放施政信号

2019-03-09 21:19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两会观察)“好日子”与“紧日子” 中国向各级官员释放施政信号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题:“好日子”与“紧日子” 中国向各级官员释放施政信号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高层接连谈及“好日子”与“紧日子”这对朴实的词汇。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5日在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亦强调,“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迈过4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关键之年的背景下,中国高层提出要过“紧日子”,无疑是要对近14亿国人回答:“让人民过更好的日子”。

  不可否认的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从内部情势来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面对“二者合一”形成的复杂局面,中国官方用“好日子”“紧日子”这样的表达,向民众交底、凝聚共识,直面困难与挑战。

  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以世界级的体量去处理世界级的难题,难度可想而知。

  中央政府要过“紧日子”,首先意味着中央财政要开源节流,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

  梳理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政府要过“紧日子”,同时增量民众福祉。从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到婴幼儿、养老、教育、医疗、空气等一切有关“人”的问题,尽管每一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却勇于向社会作出承诺。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称,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要切实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坚决兑现对企业和社会的承诺,“困难再多也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再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一降一升”间,换来是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力透纸背。

  如果从更深层的角度去观察,中央政府带头要过“紧日子”,亦将对各级政府释放施政信号:开源节流,需从上至下共同发力,携手跨越眼前这道关隘,绝非只停留在中央层面。

  几日来,参加全国人代会的地方财政厅长们被媒体问到最多的就是“减税降费后政府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他们的答案具有一致共识:减税降费会给地方财政收入带来阵痛,但对发展会带来长期的利好,机遇远大于挑战。

  阵痛、挑战、机遇,当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时,似乎可以客观呈现出中国现在面临的境遇: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2019年,中国将如何取得发展?从中央层面来看,已织出一套务实、完整的工作拼图,并向外界表明“有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从全社会层面来看,复兴路上,政府并非能包打天下,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凝心聚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在“好日子”与“紧日子”共存的当下,执政者在未来如何让民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值得期待。(完)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