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韩宇 文/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拥有了手机,但由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手机。今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林永忠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使用手机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影响利弊共存,而弊远远大于利。对此,社会、学校及家长应主动积极面对,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2018年发布的《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在4个国家中,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为68%,远远低于韩国和美国,但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达68.1%,超过美国和日本。林永忠指出,此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事实上,在使用智能手机问题上,我国未成年人群体已“社会化”“拟成人化”,但我国没有一套有效的管制和过滤机制来限制、引导中小学生减少智能手机的使用,近乎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尽管个别家庭会干预子女使用手机,但从整体上看,这种努力远远不够。中小学生拥有手机,便于和父母联络,有助于交友与学习,有好处,但对学生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据一些家长反映,不少学生平时埋头写作业,放假又不愿出门做运动,有时间就抱着手机沉迷上网,聊QQ、聊微信,看电影或打游戏,常常无法自拔。”林永忠分析道,玩手机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如果只在校园内规范学生使用手机,只能解决上课精力被分散问题,各地很多学校已进行了相应规范,可孩子在校外、家庭过度使用手机依然无法根治。
为此,林永忠提出三方面建议。
首先,应通过立法对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进行限制。他认为,法律法规的规范,这传达了一种价值观。林永忠建议,可把规范中小学生用手机上升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新增条款,而不能只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发文就算了,也可以新增网络游戏管理体系,或是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其次,学校要完善学生使用手机的有关规定,尽可能细化。如严禁学生带手机进课堂,特殊情况需要携带的,告知老师,进入校园后将手机一律上交专门保管;设立公用电话,以满足学生正常联系的需要,以化解由禁带手机带来的通讯刚需压力;对于被查出私自使用手机的学生,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校纪校规严肃处理,惩一儆百。
最后,家长要监管孩子使用手机。如今,手机、iPad、电脑作为学习工具的好处被无限放大,作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手机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性。其实,利用手机学习是碎片化的,很难使知识成为体系;手机使抄袭作业轻而易举,系统书本学习的强制性荡然无存。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手机等电子产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除了管理孩子用手机之外,自己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过度沉迷使用电子产品。
“治理中小学生使用手机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全社会共同努力。”林永忠说。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