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词汇之一,其中就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海南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发展。
早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加以部署。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之一,成为当下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区域协调不断优化的同时,中国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等问题仍然突出。
未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质量?如何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如何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
区域政策被列为重大的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新闻周刊: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什么内在逻辑?
范恒山:可以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举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其他重要会议多次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首先,从空间格局上看,区域政策主要是着力解决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地区发展是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或者说,各地区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区域兴则国家兴,只有实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从政策指向上看,区域政策的核心一是实行分类指导、因区制宜;促进一体发展、协调联动,而这两个方面都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做强做大优势产业、特色经济,消除地区发展瓶颈制约,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而一体发展、协调联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从而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还能够促进优势互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从具体内容上看,区域问题大体都是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相对发达地区国际竞争力不强、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压力较大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区域协调发展、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拥有同等机会同等发展权利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问题,而且涉及经济动能转换和经济能量拓展问题,每一个区域问题的有效解决都涉及数以万亿计的经济发展潜能的开发与显现。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直接关联着国家发展,区域政策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核心政策。有鉴于此,党的十九大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把区域政策列为重大的宏观经济政策。
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出现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范恒山: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地区条件差别大,区域问题较多,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全面和根本的解决;由于主客观原因,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出现。
就当前看,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地区间实质性差距还没有明显缩小。的确,在区域战略和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从2006年以来,中国各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积极变化,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逐渐被扭转,呈现出各区域多头并进的局面。但是,在地区间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拥有的财富水平以及人们享受的公共服务等关键方面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有的还在继续扩大。
第二,区域发展分化状况日渐明显。在四大板块之间,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明显下行,中部发展地区表现强势;在各个板块之内,各省份增长状况差异明显,一些原来较为落后的省份后来居上,而某些曾经发展较好的省份近年来则增长缓慢;在各省份之内,分化状况也表现明显,这不仅体现在欠发达省份,也体现在发达省份。在总体上,南北方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明显,西南地区、中部的南方省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普遍好于西北地区、中部北方省区以及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总量占比“南升北降”的特征比较明显。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