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11月25日电(记者 应妮)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与多国接壤,中外人员交往热络,民族宗教情况复杂,边境贸易频繁。在这里,“扫黄打非”在基层的工作如何开展?如何在多民族聚居区进行有效宣讲?记者一行日前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了云南腾冲。
腾冲猴桥镇民族小学有着62年历史,现为“扫黄打非”进基层的国家级示范点。记者来到这里时,正赶上一场“扫黄打非”红领巾宣传队宣誓仪式。
猴桥口岸的大型X光机 应妮 摄
校长陈维国介绍,学校从来自边境村寨的六年级学生中挑选了20名品学兼优、热情积极的优秀学生,组建了一支“扫黄打非”红领巾宣传队,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扫黄打非”宣传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透过亲友乡邻这个农村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网向最边境、最基层辐射延伸。宣传队由少先队辅导老师担任指导员,配齐了队旗、标识帽、标识衫等装备并举行了宣誓仪式。
在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后,宣传队都会深入猴桥社区各个中缅边民共居互通的边境傈僳族村寨。小队员们走村串户发放“扫黄打非”相关宣传资料,并用傈僳族语言向村民们讲解“扫黄打非”知识,引导他们树立自觉抵制并积极举报境外有害出版物及邪教极端思想的意识,反对迷信移风易俗、倡导精神文明。
同时,学校每年在开学季都会举办以“扫黄打非”为主题的班会,同时绘制手抄报。二年级的熊宇春在手抄报上画了绿色的大树和红红的太阳,“象征我们这样才能健康成长”,他告诉记者。
距离小学不到10公里猴桥口岸则是一派繁忙。在入境大厅内,记者看到,一台大型X光机正对入境人员的随身行李进行过检。海关工作人员介绍,与其他X光机不同,这台设备可对物品进行3D立体成像。“如果有书籍或印刷品,机器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说。因为新技术的应用,猴桥口岸近年查获的非法出版物数量大幅下降,只在2015年发现一起夹带淫秽书刊的案件。
云南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菊芳坦言,“扫黄打非”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目前全省已建立“扫黄打非”基层站点超过1.6万个,实现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既有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等常规方式,也有进寺庙、进教堂和进边关的创新形式。
通过各地在示范点建设中的不断总结,云南已经形成了“五进、六无、七有”的一套办法:“五进”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景区;“六无”指无非法出版物公开摆卖、无出版物游商地摊四处兜售、无非法出版物储藏、无地下窝点非法印刷、无有害网络信息传播、无未成年人进网吧;“七有”指有工作机构、有办公场所、有管理制度、有责任书、有村规民约、有工作台账、有宣传阵地。
2017年,云南省“扫黄打非”进基层两级示范点通过日常监管,共向上级部门及时上报线索17条。“数量虽然不多,但基层监管功能已开始有效发挥作用。”李菊芳说。(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