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嘉兴11月26日电(见习记者 范宇斌)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用一把剪刀剪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帷幕。有着2200多年建县底蕴的海盐,由此成了“改革之源”,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新世纪以来,当海盐遭遇‘成长的烦恼’,我们就设法从改革中‘找办法’,从开放上‘促发展’。”日前,浙江省海盐县委书记陈玲芳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海盐之路”,海盐不断激发体制机制优势,释放内生活力与发展动力,一座产业优质、环境优美、生活优雅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指日可待。
“改革之源”向纵深迈进
改革“急先锋”步鑫生、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杭州湾跨海大桥……海盐不大,却拥有光荣的改革传统。
在陈玲芳看来,海盐能够在风云激荡的40年中,闯出一条改革新路,得益于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改革魄力”。“海盐的改革朝向纵深推进,做出了成绩,指明了方向。”
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县、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近三年,海盐共获批18项浙江省级以上改革试点项目。
不胜枚举的各级改革试点,无不彰显出这座城市改革的决心与气质。那么,改革究竟为海盐人带来了什么?
陈玲芳的回答是“越改革越受益”。在她看来,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的重要优势,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海盐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
图为:浙江山水六旗国际度假区即将在杭州湾北岸拔地而起 范宇斌 摄
“一方面,我们改革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顽疾’‘死规则’;另一方面,我们向改革要红利,从而改出效益。”陈玲芳表示,通过做好“确权、赋能、同待遇”三件事,海盐基本实现了农民权益、就业方式和公共服务待遇城镇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体制绳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海盐誓言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陈玲芳表示,海盐将继续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着力找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黄金结合点,力争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路径。
“开放东风”引凤东南飞
十年前,杭州湾跨海大桥变天堑为通途,“一座桥改变一座城”的传奇在“大湾区”精彩启幕。
坐拥浙北53.48公里最长海岸线的海盐,从“交通末梢”一跃成为长三角交通枢纽,由此开启了“合纵连横”的开放新姿态,“全国第一家县级中欧产业合作示范区”随之诞生。
谈及海盐的开放优势,陈玲芳认为,“沿海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沪杭苏甬‘一小时交通圈’等,随着杭州湾跨海铁路、沪乍杭铁路等规划落户,未来海盐的开放格局将进一步提升。”
2013年,海盐与丹麦松德堡市建立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拉开了海盐与欧洲交往的第一步。
“我们以此为契机,谋划建设了中丹、中德、中法等特色性平台,有针对性地强化中欧产业对接,促进县域产业层次提升。”陈玲芳介绍,随着法国阿海珐集团、丹麦丹佛斯集团、德国伍尔特集团等世界名企相继落户,2016年,海盐获批全国首批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
在陈玲芳看来,“好项目就是‘金凤凰’,要引来‘金凤凰’,就要立足自身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打造最优发展环境。”
目前,海盐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已提前完成省、市“一次办结”100%全覆盖,158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投资项目从项目联审到施工许可证办结审批时间缩短至50天以内,并打造一体化便民政务服务圈,让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实现“就近跑一次”。
“文旅兴县”培育“增长极”
把脉海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脉络,陈玲芳指出,“工业是海盐的主导产业,生态环境是海盐的后发优势,旅游业是海盐新的增长极。”基于此,海盐提出了“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文旅兴县”三大发展战略。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