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一个个率先和首创,从上海诞生

2018-12-13 17:56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一个个率先和首创,从上海诞生
  ——听改革开放亲历者讲述上海工业的激荡时刻

本报记者 叶薇

  集成电路6388万块、船舶23527载重吨、汽车7981辆、家用洗衣机4075台、手机129046台、服装109万件……这些数字,是去年上海工业一天的产量。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起,上海工业敢为天下先,既有“壮士断腕”调整结构的壮举,又有国有企业“突出重围”的阵痛,更有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崛起的激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豪情。

 

  近期,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的上海工业改革开放成果展,撷取了上海工业在全国首创或率先实行、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500例改革开放成果,从不同侧面反映改革开放给上海工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而对那些亲历者来说,改革开放成就了职业生涯,更见证了民族工业的腾飞。

  “下岗女工再就业,《新民晚报》第一次叫响‘空嫂’”

  讲述人:范鸿喜,原上海航空公司总经理

  1994年,上海纺织局召开了一个座谈会,邀请一些离开纺织系统的领导干部“回娘家”。当时,上海开始产业结构大调整,传统产业大量关停并转,55万纺织大军中,有50万面临下岗再就业。

  我发言时提出一个想法。上航成立才8年,规模很小,只有8架飞机,拿不出许多钱,也接收不了许多人。我在国外飞机上看到许多“空爷爷”“空奶奶”提供服务,我们能不能招一些纺织女工,让她们接受培训后上机服务?座谈会上的领导都很感兴趣。

  当时,民航总局对招收空乘有18周岁至22周岁的规定。《新民晚报》巧妙地以《民航能不能招空嫂》为题,刊发了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空嫂”成了上海街头人人耳熟能详的热词,成了社会上很亲切、很温暖的称号。

  我一直感谢《新民晚报》这篇报道,正是媒体的力量,让这件事迅速进入实质性进程。在全国舆论的推动下,民航总局很快同意可以在18至45岁范围内招空乘。

  当时共有超过5.5万名纺织女工前来竞聘十几个“空嫂”岗位,第一轮面试结束后留下185人。我记得吴尔愉面试时,面试官认为她肤色偏黑,一开始没让她进入体检名单。我们一起讨论,这是选美还是选服务人员?吴尔愉的笑容太打动人了,完全不应该被肤色这种问题拒之门外。最终,吴尔愉从一名纺织女工成长为微笑天使,她上岗3个月,表扬信就收到了98封。

  当时体检合格的65人,最终录取了18名空乘和2名地面人员,而剩下的人当天就被上海市的各家五星级酒店抢走了。虽然只招收了十几名空嫂,但示范效应非常明显。纺织女工连“空姐”都能做,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若没有改革开放、外贸大发展提供的市场,就没有振华的乘势腾飞”

  讲述人:管彤贤,原振华港机集团总经理

  我这一生起起伏伏,吃过大苦头,也出过大风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正浩荡神州,59岁的我萌生了创立一家港机制造企业的念头。

  我有知识、有本领、有一腔为祖国服务的热血,但没有改革开放,什么都做不成。上海振华跟着外贸市场一起发展起来。当时我们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没有车间,是名副其实的无名小卒。当年,全球港机95%的市场份额,都被日本三菱、德国克虏伯、韩国三星等把持。振华别说同台竞技,竞标资格都没有。

  没有车间就向兄弟单位暂借,没有钱买新加工设备就去买二手的,办公室狭小就把资料柜钉在墙上。起步的振华港机从零开始,举步维艰。但因为大环境好,我们遇到的大小难题总有办法化解。

  要敲就敲最难的门。我们的订单都来自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最初也有过被人拒之门外的经历,但振华人从不气馁。事实证明,只要品质过硬、准时交货、售后服务有保障,国外用户就会选择我们。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总是剑走偏锋,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与强争先。在这个过程中,练就了很多独门武器。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带来朝气,给中华民族带来朝气。我觉得自己的最大价值就是不断打造中国最前沿的制造业产品,让中国的港机永远站在世界市场的前列。

  “国企改革最重要是要把经济效益搞上去”

  讲述人:苏寿南 原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厂长

  1977年,我到针织九厂担任厂长,一直到67岁退休,我在这一行整整干了30年。三枪品牌,当时是针织九厂80多个老牌子当中的一个,那时我们还不大有品牌意识。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