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以废治废”治理盐碱地 不毛之地现绿色生机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环境质量也不断改善。土壤盐碱化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气候和人为环境影响息息相关,我国受影响土地面积巨大,通过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水土保持和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曾经的不毛之地不少都涌现了绿色生机。
眼前的这片苜蓿地是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先锋镇红旗村杨贵社的承包地,因为盐碱化过去什么也不长。荒地一放就是20多年,而这两年让他高兴的是,经过土壤改良,往年颗粒不收的盐碱地竟然长出了苜蓿,从面积上看这一抹绿色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对于生态脆弱的乌梁素海周边区域而言,却显得弥足珍贵。
苜蓿是养牛的好饲料,不愁卖。像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现有耕地1000万亩,其中盐碱地占到484万亩,通过以废治废方式改良土壤,改善了盐碱地区农牧民收入偏低的问题,有效避免了湿地周边人口农牧业生产对湿地保护区的影响。
用来改造盐碱地的“秘密武器”就是用这种磨碎的工业固废钢渣做成的土壤改良剂,由于脱硫后钢渣呈酸性,可以中和盐碱地的碱性,同时还可以疏松板结的土壤,利于化肥的吸收,用量也就减少了。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卢胜高说,这个脱硫钢渣的话,它本身这个特点刚好我们说的解决了这个盐碱土几个最难的问题,给它化解掉了。
内蒙古生态环保厅总工程师张树礼说,不仅减少了工业炉渣占地和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改善了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达到了一个全产业链的绿色生产这样的一个目标。
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通过观测,疣鼻天鹅、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每年已有600多万只野生鸟类在乌梁素海湿地栖息。生态环保部通过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强化环境督察执法和开展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等措施,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变化,根据生态环保部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818个转移支付县域环境监测,生态环境好转和基本稳定的县域已经达到80%以上。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