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城3个胡同片区已试点“共生院”
东城草厂“共生院”将功能定位为青年公寓;西城今年将在什刹海、白塔寺等三地推进“共生院”探索
1月9日,银锭桥胡同7号的一处院落内景。西城把一些胡同大杂院改造成高端民宿。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在胡同疏解腾退与街区更新的大背景下,一种新型的胡同院落利用方式悄然诞生。这种被称为“共生院”的新模式,让胡同的原住民与新居民,共享百年胡同的闲适生活。
目前,东西城有3个胡同片区开始试点“共生院”。东城草厂“青年公寓”项目开放申请,已经有人入住成为胡同新居民。昨日,市人大代表、西城区区长王少峰表示,今年,西城将在什刹海、白塔寺、大栅栏地区积极推进“共生院”探索。
什刹海“共生院”:民宿已接待上百人次
西城是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加强老城修补是重要工作。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利用胡同院落这一传统建筑,西城从去年开始探索“共生院”这一模式。
2016年,位于什刹海地区的银锭桥胡同7号院完成了部分签约腾退,之后,该地引入民宿业态,于去年正式投用,入住旅客能与剩下的4户居民共同生活。
“腾出来的房子,空在那儿是资源浪费,管理维护也有成本。”项目负责人李森介绍,他们按照传统四合院房屋建造手法和工艺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拆除院落公共区域中的违法建设,并完善院落照明,改善了公共环境。
这处被外界称为“共生院”的院子名为海棠画院,离银锭桥不远,青砖、灰瓦、红大门,从外到内,都保留了老北京大院的味道。去年年中时,海棠画院对外营业,虽然房间不多,但每逢节假日便十分抢手,迄今已经接待了一两百人次,想要入住,一般要提前一到两个月预订。
民宿只是“共生院”的一种业态,李森透露,未来西城或将探索在腾退空间中引入文化工作室、人才公寓、“花舍”等其他功能,实现以收益带动环境的改进提升。
草厂“共生院”:首批申请人已入住
在东城团分组讨论中,市人大代表、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桦介绍,天街集团对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片区——包括草厂三至十条在内的共17条胡同进行整体修缮保护。在前门东区整体保护过程中,腾退出大批院落和房屋。
根据东城的整体设计,草厂地区试点“共生院”,对腾退院落风貌进行修缮保护,增加基本生活设施,改善留下居民的生活环境;引入新居民,让腾退房屋得到利用,同时为胡同注入新的生机。
李桦介绍,草厂区域的院落升级改造后,将功能定位为“青年公寓”,引入知识层次高的年轻人群,与老北京人做邻居,试点共推出了9个院子约16套房间。
目前,草厂“青年公寓”项目已经开放申请,按面积大小月租金5000元至10000元不等。位于三里河边上的“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的员工成为首批新居民,已经入住位于草厂四条的三套院落中,开始和胡同老居民共融。
释疑1 “共生院”从何而来?
按“一院一策”“一户一方案”改造老街区院落
2015年下半年,东城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启动了申请式改善工作,部分居民选择了外迁,改善居住条件,胡同里出现了一批没有完全腾空的院子。这些腾出来的房子怎么利用?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如何改善?在这种背景下,东城区提出“共生院”概念。
在今年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东城区开展了创造性的探索,试点开展“申请式退租”,引导留住居民制定自治公约,以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前门草厂地区为示范打造一批“共生院”,坚持“一院一策”和“一户一方案”,改善提升居住条件,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未来一年,东城还将通过实施街区更新、平房区直管公房申请式改善试点,探索一批“共生院”,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街巷、精品街区、精品院落。
市人大代表、西城区区长王少峰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城区一直在进行平房区治理积极的探索,提出过微合院、四分院等概念,将院落改造和生活共享、生产共享乃至文化共生结合在一起。
“这种微改造是很好的城市更新方式,我们会进一步推进共生院这一模式,不光是做民宿,还能做创业、设计、公共服务等等,希望有需求的市民共同参与。今年,我们在什刹海、白塔寺、大栅栏地区也将积极推进,只要群众有需求,相关机构有条件,我们就积极鼓励。”王少峰说。
释疑2 “共生院”有何目的?
最终实现传统院落居住文化与现代居住文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