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寒冬望新春 车企该怎么办
尽管2018年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出现了28年来首次“负增长”,但我国汽车产业仍处于普及期,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2018年12月24日,一汽-大众2018年第200万辆整车在长春基地总装车间下线,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刘亦功在致辞中表示,这是该公司年产量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也是“攻坚2018”的关键性胜利。资料图片
2018年席卷全球的车市寒冬中,中国也没能幸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52.9万辆和23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2%和4.1%。中汽协行业信息部撰文称,“一方面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全面退出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消费信心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由于欧洲、北美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加埃唐·杜勒蒙德认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大部分潜在增量都蕴藏在中国市场上。行业观察家由此认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增长期或将迎来终结。有外媒称,市场的低迷表现让一些跨国汽车制造商措手不及,“各厂商的赌局在2019年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惊险”。
那么,中国车市真的进入“寒冬”了吗?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对于消费者和企业而言,这些又意味着什么?
凛冬之问:逆势上扬的背后是什么
回望这一年中国车市所经历的大小事件,可谓波澜起伏。那些“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年终成绩单,那些“苦压库久矣”奋起维权的经销商,那些因为销量吃瘪而无所事事的工人,都如此牵动人心。
如果把这些故事与各家企业“活下去”的呐喊声相对照,会发觉它们互为因果:车市下行的压力;市场竞争和“野蛮人敲门”的压力;新技术变革和企业转型过程中所暗藏的各种危机……这些都是企业和每一位中国汽车人焦虑产生的源头。
“越是面临市场下行的严峻形势,公司上下越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大体系深挖潜力。”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亦功看来,眼下汽车业的艰难与过去几年的凯歌高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浮躁情绪。
面对28年来中国汽车年度销量首次“负增长”,“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等争论声一时间不绝于耳。然而,由于市场表现不佳,不少企业陷入了外部竞争压力加大与内部焦虑、浮躁情绪弥漫的恶性循环。
对于要在一年内向市场推出9款全新产品、在半年内启动4座新基地投产的一汽-大众来说,无论是在经营成果上,还是在体系能力建设上,它都实实在在地打赢了这场“攻坚”战。实际上,就连德国大众也不曾完成过如此高密度的产品投放和产能布局,甚至在该计划开始前惊呼:“一汽-大众2018年太难了。”
自2018年3月长春奥迪Q工厂建成投产后,开启“产品大年”攻势的一汽-大众一发不可收。在原有长春基地、西南基地、华南基地一期的基础上,一汽-大众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建成投产了华东基地、华南基地二期和华北基地,完成了全国五大基地布局,整体产能增加105万辆。此外,2018年一汽-大众大众品牌5大产品如期推出,T-Roc探歌、TAYRON探岳等新车更是吹响了“SUV攻势”的号角;同时,奥迪品牌4大产品实现提前下线,全新奥迪Q5L、全新奥迪Q2L更加贴近年轻化的主流消费群体。
1月10日,一汽-大众发布官方消息:2018年全年累计终端销量突破205万辆,同比增长2.6%。其中,大众品牌终端销售1391088辆,市场份额提升至6.1%;奥迪品牌终端销售660888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1%。据了解,一汽-大众整体市场份额提升至8.8%,是2018年规模前10的车企中份额增长最高的合资企业。
经过一年四季交替,一汽-大众最终完成了2018年产能、产品攻坚战。“目标从来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刘亦功在公司内部多次强调,一汽-大众不仅要在合资企业中领先,“在整个汽车行业中也要领先”。
“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寒风卷地,乃识翠柏高节。”在中国车市遭遇“负增长”的背景下,单纯地从产品或市场的维度,似乎已经无法诠释一汽-大众稳中有升的原因。这家自改革开放成立后一直名列前茅的企业,始终认为自己的发展与改革、创新密不可分。
消费升级的果实要让消费者尝到甜头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