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2月16日电 题:天津“散乱污”变身记
新华社记者刘元旭、邵香云、黄江林
“还有十多万箱,节前都在加班赶订单。”天津市静海区王口镇鑫兴坚果食品有限公司开足马力生产,董事长张宝明满脸笑容。而一年半前,这家工厂却因污染问题被勒令停产整改。
停产后,董事长张宝明开始为企业重生想出路。在当地政府指导下,投入100多万元进行改造,最终通过验收复产。“现在产品质量提升了,订单比以前还多。”
不算小账算大账。2017年开始,为打赢京津冀“蓝天保卫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掀起了一场“散乱污”整治攻坚战,截至去年底摸排出的2.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整治完毕。
全面摸排:力戒“留死角”
“这次‘散乱污’持续治理,是动了真格,决心前所未有。”天津市西青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庆茂说。
不符合环保要求的GDP坚决摒弃。2017年4月,天津市吹响了“散乱污”整治的号角。
万事开头难。如何把握“散乱污”的标准,成为治理工作的首要难题。
由于对标准理解不一,王庆茂坦言:“刚开始时执行起来尺度不好掌握,工作不好推动。”
2017年5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集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取缔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散乱污”企业整治标准,强化了整改力度。
“政府专门出台文件,给我们定纲定向,顾虑一下就打消了。”王庆茂说。
集中排查的时候,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整治“散乱污”工作的副处长张泽生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散乱污’企业哪都有,很多建在犄角旮旯的地方,怎么排查是摆在基层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关。”
天津东丽区金桥街道办事处环保科科长孔德勇深有体会:“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一家一户地看。高峰时期,街道一天有100多人,横到边纵到底,不漏一个死角。”
功到自然成。从2017年4月至2018年底,天津市共组织10多轮排查和2轮“回头看”工作。2017年全市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2.19万家,2018年排查出201家。
分类施策:杜绝“一刀切”
在王口镇,穿镇而过的道路两旁炒货企业、物流公司的广告牌让人眼花缭乱。冬日阳光下,镇上抬头可见的天空显得格外蓝。
这里是华北地区有名的炒货生产、集散地,曾有炒货企业140余家,年销量达75万吨。
“以前可不是现在的光景,镇里曾经四处冒黑烟。”王口镇党委委员元凯说,开展“散乱污”集中排查整治以来,这里有136家炒货企业被列入了“散乱污”名单,“可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治理“散乱污”是本着为企业服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表示,天津坚决禁止“一刀切”,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不搞“一律关停”,而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实行关停取缔、原地提升、入园改造分类措施。
有了政策,镇里开始想法子,推动能够提升改造的企业实施“煤改气”,改进生产工艺、硬化厂区、安装环保设施。“在区镇两级政府协调下,企业通了管道天然气,解决了制约原地改造提升的关键问题。”元凯说。
目前,王口镇有90家炒货企业完成改造提升并全部复产,46家不具备改造提升条件的被关停取缔。
不只是静海区,天津市东丽区生态环境局副调研员柳琳介绍,该区相关负责同志不断往企业跑,按照“一厂一策”的原则,协助当地117家企业实现原地提升改造。
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张泽生表示,截至2018年底,天津市整治“散乱污”企业共关停取缔12864家,搬迁2930家,原地改造提升6000多家。
久久为功:严防“割韭菜”
紧邻天津市外环的西青区泰和都市工业园,1800余亩土地上的建筑基本被拆迁完毕,盖上了一层防尘网。曾经有300多家企业聚集在这里。
西青区西营门街道办事处主任付树行说,该产业聚集区形成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到前两年已经成了“散乱污”企业的“大杂烩”,与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格格不入。
集中整治工作开展后,街道痛下决心启动拆迁,目前园区已基本清空。
土地腾出来不能闲着,引入新的项目,才能杜绝“散乱污”企业再次进入的可能。2017年底,园区成功引入了产城融合的项目,总投资约610亿元。
付树行仔细算了一笔账,之前300多家企业,一年总的税收约2000万元,“新项目一旦建设完成,税收收入将是之前没法比的。”
柳琳也深有同感,“散乱污”企业关停取缔后腾出的厂区、厂房再利用,为优质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