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重庆小姐十强、冰球业余队队长,现在选择传承自家老手艺
“汤圆西施”手艺好 夏天会做冰汤圆
顾客在“啥子巷巷大汤圆”店外吃汤圆。 上游新闻记者 李斌 摄
70多年前,渝中区千厮门老城区西水横街14号小摊,卖的是老重庆汤圆。往来的顾客称之为“那个啥子巷巷的大汤圆”。如今,“啥子巷巷大汤圆”已经传承四代,近期在山城巷开业。
店老板龚艺林是位90后“斜杠青年”, 重庆小姐十强、冰球业余队队长、二胡九级……但如今的她选择坚守、传承自家的老手艺。
在与记者分享传承故事时,龚艺林的手机订单响个不停。正月十五元宵节,汤圆是必吃的应节食品。我们带着这个传承故事和龚艺林分享的家庭汤圆做法,带你追寻老重庆的味觉记忆。
80岁老人专程来打卡
“80岁的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走一路、歇一路,都要来我们这里吃一碗记忆中的汤圆。”这让龚艺林很感动,哪怕她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询问客人:味道怎么样?
“不错不错,这种老味道不好找了……”游客和市民点赞的不少。除了味道外,大家也认可这种传承。要求与龚艺林合影的太多了,因而她有了“汤圆西施”之称。
在山城巷52号,汤圆店内不过10余平方米,但装潢一如过去的民居——用原来居民的灶台煮汤圆,桌椅板凳全是有年份的“老古董”,明装的电线点亮了暖黄的灯光,店门口还贴着一幅“春满人间”的手书春联。
一个小朋友一周要来吃三次,一大早开门,店门外已有等候的食客。龚艺林说,小店刚开不久,食客们光顾,印证了老味道的价值。
汤圆的制作并非在店里。2017年10月,龚艺林首先开的是网店,主打线上销售,有专门的工作室制作。“我妈妈是第三代传承人,到我这里是第四代。“龚艺林说,她和丈夫、母亲还请了两个人,大家一天不停作业,纯手工制作,每天最多制作1500个汤圆。这也是坚持传统制作。
汤圆馅约有10种佐料
店里的汤圆有四种,其中既有老派汤圆,也有新派汤圆。老派汤圆是招牌,每个如乒乓球大小,每碗4个,共计12元。
这样的汤圆也正是龚艺林儿时的记忆。她说,小时候就听婆婆讲,婆婆与曾祖母在西水横街卖汤圆的故事,她从小到大都是吃这样的汤圆。不过,婆婆去世后,她就吃得少了,而且“外面也根本吃不到这种味道了”。
所以,龚艺林就决定安下心来当一个匠人,把家里的老手艺传承下去。她的味觉比较敏感,曾经参加重庆的品茶比赛获奖,拿汤圆来说,一吃就基本知道外面的汤圆一般只用了3种佐料。
龚艺林传承的做法,汤圆馅有约10种佐料,包括花生、芝麻、黑芝麻、猪油等等。这都需要人工捣碎、炒制,并且经过称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制作。
佐料之中还有文章。龚艺林说,做汤圆小花生更好吃。她记得小时候跟婆婆去买佐料,都是买的小花生,所以现在她专门联系石柱的农民帮她种这种小花生。而猪油,也是用的涪陵产的黑猪油。总之,能照旧的,一切依照传统的做法。
夏天将推出冰汤圆
“咔咔汤圆“也是老派汤圆之一,这要配上龚艺林按照传统手法制作的醪糟,才能呈现老味道。
店里的新派汤圆则是龚艺林的创新。一种是抹茶汤圆,另一种是玫瑰汤圆。这两者都与她热爱旅游、到处学甜点制作有关。
用龚艺林的话说“我以前过得很‘任性’”。“任性”说的是,她爱好广泛,喜欢什么就要去尝试,这不只是入门,还出过不少成绩。
比如,她热爱书法,曾经考过书法研究生,理论不错,但毕竟不是自小学,专业成绩差了一些;她喜欢音乐,二胡九级,曾经拒绝过国内著名音乐学院,因为她想去意大利……
此外,龚艺林还是重姐十强、业余冰球队队长。为了学抹茶,她曾经两次前往日本学习;而找玫瑰,她也专门到云南找到了有机墨红玫瑰。
“我尝试了这么多,也是想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东西。”龚艺林说,其实自己把很多经历结合在一起,现在最想做的是把这“几代人传承的一碗汤圆”做好。
创新方面也会考虑。龚艺林说,比如夏天会考虑冰汤圆,但现阶段不会扩张,仍需坚守传统手艺。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陈翔
新闻多一点
元宵家庭汤圆这样做
▲
佐料:黑芝麻、芝麻、花生炒香捣碎,切点蜜饯,再加点砂糖。
汤圆馅:花生、芝麻等配比差不多,蜜饯少许,用猪油搅均匀。大小取决于家庭的喜好。
汤圆皮:如果喜欢“Q弹”,可以选择泰国糯米粉;如果喜欢软糯,就买重庆糯米粉。
啥子巷巷大汤圆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