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30多岁老厂的30岁年轻人 与企业共成长,在一线实现自身价值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系列报道之三
留守30多岁老厂的30岁年轻人
与企业共成长,在一线实现自身价值
当下招工难的问题,我们始终关注。其中,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合适的工人为什么“找不到、稳不住、留不下”?本报从春节后连续报道这组话题,更关注到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卖骑手这一行,让他们赚得更多,圈子更大,也更自由。
当下,经济要发展,依然离不开振兴实体经济,新时代更是呼唤高技能的产业工人,因为正是一个个鲜活的产业工人,才缔造出了“世界最大的工厂”,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他们依然是当下企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石。
今天,我们就看看这群坚守生产一线的年轻人,他们在广阔的舞台上同样有着创造自身价值的故事。
30多岁的年轻技术工
坚守在30多岁的老厂
宁波镇海骆驼街道,是一个年代久远的老工业区集散地,零星分布着诸多小企业,显得有些破旧的小厂房和周边的居民平房杂糅在了一起,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宁波海利达电器有限公司在这一带颇为有名,这家成立于1983年,原名“宁波镇海电容器厂”的小企业,早在30年前,已经是“市级先进企业”。如今,这块用黄铜制成的招牌,依然放在企业会议室显眼的位置。
在这里干了近30年的品质部负责人刘姐还记得,当年考试入厂,报名和最终录取的比例达到40:1,录取考试成绩甚至比当时大型国企镇海发电厂还高。
然而,企业目前面临着转型升级。企业负责人说,近几年的“招工荒”问题,同样困扰着他们,留住年轻人才,成了企业一件大事。
1986年出生的许自文,就是被这家厂留住的人。10多年前,许自文和父母坐了一天一夜火车,从老家湖南怀化,来到东海之滨宁波,并应聘进了海利达。“我从小工做起,现在是厂里电容罐装工段的负责人之一。”许自文一边和记者聊着天,一边检查着每一个电容罐装环氧后的效果。
平日里,许自文很少说话,但喜欢思考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我们厂子不大,老板也经常住在厂里,所以,我经常碰到了问题,就第一时间跟老板去交流。”许自文说,他很多次提出的建议都被老板采纳了。在他看来,工厂的氛围、老板的肯定和发挥空间,使他如今留守这个小厂的重要原因之一。
留住和培养年轻人
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如今,许自文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5000元,忙的时候,可以拿到6000元左右。他说,因为要抚养两个孩子,这样的工资让他几乎存不下什么钱。
“其实,也有老乡在做送外卖、快递这行的,听他们说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赚到一万多块钱。”许自文说,他也想过转行,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外卖也好、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也好,赚的都是辛苦钱。但是,我觉得自己多年在工厂上班,多少学到了技术。”许自文认为,快递、外卖等吃青春饭,等再过几年跑不动了,可能也就丢了这个饭碗。
事实上,在许自文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留守工厂的年轻人,他们在这条传统的发展道路上,同样可以走得踏实、扎实,并为这个行业创造出价值。
这几天,位于杭州萧山的浙江丰波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轮毂车间里,年轻的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地忙碌着。车间主任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刚进来的新手工人,要学习的东西相对多,而且绩效是按照完成件数来算的,越熟练,完成量越多,工资就越高。“一般过了学徒期,工资就会有显著的增长,熟练的工人肯干的月薪过万也是有的,每年还能有10%~20%的薪资增幅。”车间主任说。
在浙江丰波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看来,这家成立仅15年的公司,能从一家小工厂发展到如今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公司,和培养新员工、留住年轻人才是分不开的。在一线员工“招工荒”的当下,他们用提高自身价值和给予工人更高的回报作为有效手段,得到了不少好的效果,“对于我们而言,价值的最大创造者,还是一线员工,培养他们、留住他们,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根本。”
专家解读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
传统企业需产城人文融合,培育一线员工认同感
招工难,传统企业如何发展?如何从根本上让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让新经济在更优的环境下得到发展和壮大。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