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煤矿治理调查 综治项目生死劫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群峰
2019年2月22日上午10时半许,50岁的薛有山从老家福建福清市驱车赶往陕西神木市(县级市,隶属于榆林市)。途中,他突然接到神木市大柳塔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
这位工作人员通知薛有山说,他的公司负责的综治项目被清场。按照要求,他必须在2月28日前自行解散施工队伍,撤走施工机械设备,拆除供水、供电、彩钢房等临时设施。
薛有山是神木市朱塔鑫鹏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有限公司实际控股人。因为事发实在很突然,他压制不住情绪,异常激动,声嘶力竭地问:“公司的手续都齐全,经过了政府层层审批,为什么综治项目说关掉就关掉?”
他所说的综治项目,全称是“投资采煤沉陷区及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项目”。这个项目的由来,是10年前地方政府为了治理煤矿塌陷区和火烧区,吸引民企入局,将残留的煤挖出售卖,以避免残留煤的自燃。其后,企业出资用土将矿坑回填,再进行绿化复垦。
神木的综治项目始于2009年。2012年、2014年,薛有山以借高利贷等形式筹集了4.7亿元,先后在神木投资了作为综治项目的两块地,合计1000余亩。
薛有山公司负责的综治项目,只是榆林市针对神府两地(神木市、府谷县)上百个被要求清场的综治项目之一。
神木号称“中国产煤第一大县”,此次清场引发的反响尤为强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些项目的投资,绝大多数都上亿,有的甚至十余亿。
《中国新闻周刊》获得的权威信息源显示,神木市市长封杰在3月14日表示,“神木以前(对这些综治项目)的审批没有依据。”
神木市常务副市长李世书也表示,多年来,神木的综治项目为当地塌陷区、火烧区的治理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在治理、特别是在后期的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乱采乱挖、破坏生态、批小挖大、违法占地、倒卖批文、偷逃税款、偷卖黑煤等乱象。
不过,这次的清场通知来得突然,让企业家们猝不及防。在他们看来,政府“翻脸比翻书还快”,“一刀切式”的清场方式饱受争议,影响了数万人的就业,也对地方经济造成冲击,并留下了一系列问题。
目前,神木市政府与相关企业的矛盾仍然尖锐,至少有八家公司表示已经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政府吸引民企入局
神木地处陕晋内蒙古三省区接壤地带,总面积7635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
1982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队在神木、府谷等78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储量高达877亿吨的大型煤田。神木的储煤面积多达4500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59%,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500多亿吨。神木由此被称为“中国产煤第一大县”。
神木,这个原本不起眼的陕北小县,命运因煤发生巨变,成为西北地区县域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工信部所属赛迪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县域经济100强榜单”显示,陕西全省仅有神木市上榜(第61位)。
煤炭让神木经济发生飞跃,但是早期不合理的采煤方法也带来不少问题。
神木市人民政府官网上,一篇题为《关于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工作政策建议》的文章中介绍说:神木早期的煤炭开采,主要采用资源回收率低、安全可靠性差的“房柱式”或“残柱式”的炮采采煤方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随着时间推移,残留的煤柱和顶板开始风化,引发煤层上部土岩覆盖层大面积垮塌,地表出现裂缝,残留煤开始自燃,大量有害气体泄漏,环境污染严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因为这种落后的开采方法,神木形成了大规模的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2016年10月,《陕西日报》一篇文章中称,经初步统计,目前神木矿区已形成的采空沉陷面积和火烧隐患面积,分别为324平方公里和45平方公里。
为解决这个问题,自2009年以来,神木市委、市政府结合中央、陕西省、榆林市等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了《神木县煤矿采空区和火灾隐患区综合治理实施办法(试行)》,通过总体规划,以分步实施、先易后难为原则,采用多种技术对覆盖较薄的房柱式采空区进行综合治理。
据《陕西日报》报道,2009年3月,神木市启动了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市里一把手任组长,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治理办),下设技术督查科、综合科和规划科。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