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中秋月圆时 共话家国情

2020-10-03 18: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智库答问】

  编者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恰巧相逢,“小家”的团圆情与“大家”的富强梦温暖交融。光明智库邀请学者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中探寻传统节日丰厚内蕴,共话家国关系,激荡血脉情怀,积蓄奋斗动力。同时,请4位节日期间仍将值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者,提笔写一封书信,问候远方的亲人。借此,向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熠熠生辉的人们送去诚挚祝福,表达满怀敬意!

  本期嘉宾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刘魁立

  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 葛晓音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沈湘平

  明月与乡愁: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积淀

  光明智库:谈及中秋,脑中会自然浮现“月”的意象。古人以此为题留下诸多诗句,虽事随时迁、跨越千年,今人赏读仍有共鸣。对此,您如何理解?

  沈湘平: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有着显著的重情特质。在基于生产、生活及审美实践的情物、情景交融中,自然被人文化,诸多风物成为具有特定意涵、意义的形象和符号。例如,月亮成为关联乡愁、团圆、美好等的典型意象。经由诗词歌赋、戏曲等民族文化实践的反复强化,这些意象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标识性的共同民族文化基因。中华民族重情的文化共同想象,赋予世界以温情、魅力,也成了一种自然真实、历史真实之外的文化真实、意义真实。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这种真实,才能找到民族的心灵密码,进入中华文化的内核深处;才能传承祖先的人文衣钵,像他们那样思考、审美和生活;才能自豪地说我们身上流淌着炎黄热血,是一个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刘魁立: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传统新年的宏大、隆重的全民节日,亲友欢聚、庆祝团圆,有利于建构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关系,于个人而言,也是涵养道德、激昂心力的好契机。

  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以月亮为主题的神话与传说。汉代以前就有月亮崇拜以及相关祭祀仪式。自唐宋开始,拜月赏月活动日益繁盛,逐渐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节庆。借助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我们庆祝丰收、感恩自然,把自然神圣化和人格化,同时又使自己融入自然、适应自然,把自己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们想象月亮里有人物、有建筑、有动物、有植物,俨然是一个美好的家园。在各地,又散布着与月亮相关的诸多好景致: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燕京八景的卢沟晓月,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到处都有团聚赏月的佳境,每每呈现人月相亲的场景。

  古时候,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是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结合。把太阳作为制定时间制度的参照物,于是有了属于阳历时间制度的二十四节气,使我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变化节律保持一致。同时,生活中还存在另一个非常活跃的时间系统,称为太阴历。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大都依据阴历的时间节点来安排,把月亮看作表达个人和群体情感的最佳寄托。阴历和阳历,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构成了中国人顺天应时、表达感情的时间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体现。

  葛晓音:中国古诗从汉魏时期开始就借望月写思念之情,其中家喻户晓的代表作,就有宋代苏东坡咏中秋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代交通不便,人们聚短离长,尤其到秋深夜半之时,能够同时伴随两地离人的只有天上的明月,因而明月首先成为乡情的寄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而且每个月,月亮都有由缺到圆的循环过程,仿佛与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相应和:“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李洞《客亭对月》)“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张祜《题于越亭》)同时,明月作为永恒的存在,又反衬出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苏东坡正是将明月所包含的这三种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从古往今来人们望月的普遍感慨中提炼出人事与天道的相同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见,中秋这一传统文化节日承载了中华民族盼望家庭团圆的共同心理,在当代仍是能够体现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文化基因。

  家与国:就如同小河与大江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