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急救站为啥叫好不叫座?
秋冬季节是心脏病的高发季节,就在前不久的国庆长假,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例游客突发心脏病的险情。在等待急救车赶到抢救之前,具备少量急救知识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为从死神手中抢救生命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目前,随着急救知识的不断普及,AED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北京地区,有48个智能急救站,配备了60台这样的设备。虽然设备有了,但是却鲜有人会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调查1
社区老住户知道急救站却不会用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了望京河荫东路,在道路北侧、毗邻东湖街道果岭里社区党建服务站的就是一个智能急救站。说是急救站,但设计很简单,没有人员看守,使用的时候,需要在手机下载一个智能APP,通过操作APP,就可以通过验证身份证,免费使用急救站里的AED、轮椅、担架等设备,不过这些设备要在24小时之内归还。除了免费使用急救站里的设备,使用者通过手机APP还能免费领取包扎用品、止血用品、以及小伤口处理用品等。
不过,记者发现,这处急救站设置在社区外的河边,这条路上来往的行人并不多,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急救站。
而在东直门外的十字坡东里社区里,也有同样的一个智能急救站。“你说的是辰邦急救站吧,就在1号楼和5号楼之间。”昨天下午,面对记者的询问,三位在楼下聊天的老太太纷纷热心地给记者指路。不过使用的人有多少呢?老人们纷纷摇头:“这些都是年轻人用的,我们上了岁数的不知道怎么用。”一位居民说,虽然会用的老人少,但这并不妨碍大家使用。就在前几天,居民区里一位居民临时需要轮椅,就是通过急救站解了燃眉之急的。“小区对面就是居委会,需要用了,我们直接去找他们年轻人来帮忙。”另一位在楼下遛弯的老大爷说道。
调查2
设备虽少遇到意外却能大显身手
据统计,在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猝死,而复苏的成功率却不到1%。北京的救护车平均15分钟可以赶到事发现场,而遇到猝死的情况,病人根本就等不到急救车到来。那么如何解决这“最后1公里”的急救难题?
记者注意到,急救站最显著的位置就是AED。“其实,很多人对AED设备很好奇,我们的后台数据显示,不少动用AED的人大多是想看看这是什么仪器。” 辰邦急救联合创始人杜昊告诉记者,其实,辰邦急救站是在两年前就开始设立了,2016年上半年进行了试点,通过这两年多的推广工作,这种应急急救模式得到了不少居民的认可。为此辰邦方面也和街道社区联动培训志愿者,让更多的人懂得急救知识,以备遇到情况时可以大显身手。对于急救站内的AED仪器,杜昊表示这款AED简单易操作,即使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人,也可以通过语音提示来操作。
在今年三四月份,朝阳区常营地区,一位上了岁数的老太太突发心脏病,需要急救。“有人就通过急救站,调出了AED。”杜昊告诉记者,在等待救护车到来之前,社区志愿者们也通过和后台的联动,对发病老人进行了及时的抢救。
调查3
没有出现恶意占用急救物资的情况
除了AED外,记者看到,每个急救站都配备两辆轮椅和一副担架。“相对AED而言,使用轮椅和担架的居民要多一些。”杜昊说,因为急救站提供的设备是免费使用,在推广之初,大家也曾担心发生占用急救物资的情况。
“事实上,经过这两年多的推广,并没有出现急救物资被恶意占用的情况。”杜昊告诉记者,前不久,有一位居民推着自己的家人去医院看病,在送到医院后,因为着急看护病人,不慎遗失了急救站的轮椅。按照规定,借用的设备需要在24小时之内归还。没等急救站后台的工作人员发现异常,遗失轮椅的居民就主动打来电话,表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后来我们让他赔付了轮椅的成本价。”杜昊说,对于其他免费领取的物品,急救站后台也会有数量管控措施,如果发现有人连续领取数量较多,工作人员也会向领取者核实相关信息。但截至目前,并没有出现有人恶意领取急救物资的做法。让工作人员感动的是,当他们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的时候,还能碰到志愿者主动擦拭因刮风下雨落在急救站上的泥土。
目前,急救站覆盖的地方多在居民区,分布比较松散。“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推广,其实像AED这样的设备别看用的人不多,但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能派上大用场。”
本报记者 李环宇 J002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