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dd oil”进牛津词典,中式英语的征服之路|睡前聊一会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说到“加油”,你会如何用英语来表达?Come on?Go ahead?还是Cheer up?Fighting?如果这些你觉得都不够形象,那么现在,你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Add oil!
不久前,全球最权威的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正式将“add oil”收录其中,用以表达鼓励、激励、支持之意。从充满搞笑意味的Chinglish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军”,add oil 的“逆袭”,让不少人大呼惊喜。网友们的创作热情纷纷被激发,猜测下一个“幸运儿”是哪个的讨论也热火朝天,一时间,中式英语成为了热议的焦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记得在学生时代,如果谁的英语被评价为Chinglish,那可不是什么好事儿,说明你的英语学的不标准、不地道。不过,现如今,一大波Chinglish的表达,在网络上可是颇受追捧。的确,想要说一个人“给力”,有哪个词能比geilivable更简洁有力?形容人多,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岂不更加形象生动?想要警告警告你,就give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调侃搞笑中不也就悄悄地化解了戾气?
其实,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除了错得让人无法接受的“雷人表达”“雷人翻译”,大多数时候,那些图个开心闹着玩的中式英语,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能传达一些英语无法表达的幽默与意蕴。正如《卫报》所说,“其实错得韵味十足”。所以,在鼓励规范化表达的同时,也不必排斥个性化的创造,因为这样的创造,或许也能像add oil一样,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为语言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语言不是铁板一块,及时将时代场景变迁的新体现、文化碰撞的新火花纳入表达体系,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包容性,也为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认知、共生融合提供了重要途径。其实,在充满“喜感”的add oil进入《牛津英语词典》之前,已经有200多个中式英语成为《牛津英语词典》的“座上宾”,比如hoisin(海鲜)、jiaozi(饺子)、qipao(旗袍)、qigong(气功)、tuina(推拿)、guanxi(关系)、hongbao(红包)、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等。这些涉及中国人的食物、穿着、养生、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词汇,背后渗透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思考方式与价值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走近了这些词汇,也就走近了中国人。
如今,“汉语热”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据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从2004年的3000万增长到1亿。而此前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调研报告》也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以汉语拼音形式在国外的接触度、理解度上升极快,“春节”“功夫”“胡同”等文化词汇的拼音直译,在使用频率和受认可度方面正逐渐与英译形成竞争关系。从对汉语本身的学习与关注、到对汉语背后的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话语方式的认同与尊重,这些改变,都在见证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当然,不只是汉语,近些年来,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不断“圈粉”。诗歌走红海外,丰盈国外读者精神世界;网文“出海”,为“歪果仁”带去“不一样的空气”;影视剧“华流”涌动,喜提大批国外观众……此前,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更是直言,自己十分痴迷金庸的小说,每天只要有空就会看,甚至熬夜看到2点。如此种种,足可见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共生发展,是中国文化绽放光彩的大好机遇,也是中国坚持开放包容、拥抱世界的必然结果。
“吸收来自全球的不同英语,才能够讲述更完整的语言故事”,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词典总编辑如此表示。其实,不只是语言,对于整个文化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故事才能讲得更加精彩、更加生动。
这正是:中式英语渐走红,文化互鉴更繁荣。(文 张凡)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