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文化类节目呈现降温趋势。本文基于当前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文化类节目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降温趋势;解决对策;节目创新
面对五花八门的选秀娱乐节目、情感相亲节目,国家相继出台了“限娱令” “限童令”“限韩令”,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发展传统文化。于是,以央视和部分卫视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以“星火燎原”之势成功逆袭,并持续走红。有人积极地认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得到复苏,然而,纵观2018年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文化类节目出现由“热”趋“冷”的现象。
一、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文化类节目在当代社会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还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总体说来,当前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口碑和收视率不匹配
泛娱乐化大潮下,文化类节目发展曾一度呈缓慢之势。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文化类节目的扶持,大众审美趋势的多元化,以及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大力传播,文化类电视节目火热兴起。2017年,先是“媒体老大”的央视开播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随后,各地方卫视也纷纷打出“文化牌”,开办文化节目,如安徽卫视的《耳畔中国》《少年国学派》,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词》《汉字风云会》,就连一向以娱乐著称的湖南卫视也推出了由李亚鹏、柯蓝等名人精英探访民间匠人,进而展现传统文化现状的《百心百匠》。
文化类节目的复苏是件好事,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对深藏于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的重视。另外就是专家、学者、明星等“意见领袖”对文化的阐释,对提升大众的审美和舆论引导也有很好的助推作用。即便如此,相比于娱乐节目巨高的收视率来说,文化类节目还是望尘莫及,很多文化类节目仍然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目前文化类节目发展中出现的热潮,实际上是缺少众人参与的“孤独者的狂欢”,少数人在其中自娱自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文化类节目要想掀起全民“文化热潮”,还需打破曲高和寡的魔咒,真正走近普通大众。
(二)“戴着镣铐在跳舞”
闻一多先生曾说文学创作如同是戴着镣铐在跳舞,镣铐是格律,我们要跟着格律走,却不受其拘束,要戴着镣铐舞出自己的舞步。文学创作如此,文化类节目的制作亦如此。为改变过去文化类节目同质化现象,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公益、文化、原创”的发展方向。观察最近热播的文化类节目不难发现,文化类节目也在力图摆脱原有的“高冷”,降低身段走向大众,在拓展题材样式、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制作理念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娱乐化时代,文化类节目大多采用综艺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真人秀节目的众多元素被运用于文化类节目叙事策略中,但综观当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叙事策略,基本上还是以答题竞赛的方式推进,尤其考核参赛者的记忆能力,使得比赛还是封闭性很强,时间一长,观众也会审美疲劳” ①。“明星阵容”是综艺节目的一大特色,文化类节目却不尽相同,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邀请了一些名人、学者,通过点评和解读,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分量。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等节目则反其道而行之,去除“明星效应”,强调“平民意识”,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极具人文关怀,曾引起了强大的社会反响。
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且容易陷入复制的怪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领域甚广,文化类节目在题材选择和形式创新上虽有所突破,但还不够丰富和多样化,存在“扎堆”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历史故事、文化交流、诗词、文学、家风等题材占据了文化类综艺节目总量的62%。如何进行创新舞出自己的美丽,又不失文化韵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对于文化类节目来说任重而道远。
(三)融媒体的利用率不足
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最大程度实现了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将新旧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得各媒体之间形成了“百舸争流”的竞逐局面,它不仅带来了内容方面的优化升级与受众互动模式的转变,还有传播格局的扩大、传播途径的增加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节目制作方的思想观念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宣传思路,通过“两微一端”、网络同步直播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扩大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