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气候传播与公众参与”边会在波兰卡托维茨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举行。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郑保卫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深化气候传播理论研究,推动气候传播社会实践》的主旨发言。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覃哲出席边会并参与嘉宾对话活动。
本次气候传播边会由中国新闻社、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共同主办。边会邀请政府、媒体、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代表,以及相关国际机构的代表研讨如何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实现气候变化的有效传播,宣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推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中国政府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到达卡托维茨不久便赶来参会并致辞。中国新闻社编委、经济部主任俞岚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做主旨发言。联合国气候框架秘书处减缓项目负责人Claudio Fomer,中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综合部副主任张志强,绿色和平波兰分布媒体办公室负责人KatarzynaGuzek;国际金融论坛副秘书长兼绿色发展中心主任孙轶颋,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商业与气候中心联合主任梁希,世界银行气候变化项目官员Max ThabisoEdkins,英国TVE电视公司项目合作负责人Nick Rance,北二外附中校长付晓洁,深圳航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素平等作了大会发言。本次边会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综合部副主任张志强和中新社德国分社首席记者彭大伟主持。
解振华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传播,重视公众低碳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企业、社区和媒体通过多种形式扩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力,提升了公众的低碳发展意识。解振华强调,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气候传播和公众参与意识需要从四方面进一步加强:抓住气候变化的大方向,引导更多公众参与到气候变化工作中来;拓展公众参与的机制设计,提升公众气候变化知情权;引导公众将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国际化气候传播网络,创新公众参与形式。
中国政府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致辞
中新社编委、经济部主任俞岚在致辞时表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气候治理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作为媒体人,我们比以往更加迫切地需要向公众讲好气候故事,鼓励更多人自觉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她认为,在新的数字化时代,媒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定位也要与时俱进,首要担当是倡导气候变化共识,首要任务是提升公共意义和愿景,首要主张是强化技术驱动,最终目标是让全球气候治理更有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中新社经济部主任俞岚致辞
郑保卫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自2010年组建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包括提出“气候传播”概念、搭建研究框架、出版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举办国际国内气候传播研讨会、融通整合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倡导打造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五位一体”的气候传播行动框架等。他提出要深化气候传播研究,做强做大中国气候传播,为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做出更大贡献。郑保卫教授表示,面对新领域、新课题、新挑战,各方应共同努力,将气候与健康传播整合起来,融为一体,向着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郑保卫院长进行主旨发言
在嘉宾讨论环节,绿色和平中国分部传播主任关司琪、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项目主管王彬彬、美国能源基金会传播项目总监荆卉、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覃哲围绕气候传播内容形式创新等展开了讨论。
首次应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覃哲指出,气候传播要坚持“全球性问题,本土化落实”的原则。选题要与本地公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形式要符合本地公众的认知水平与传播习惯;要格外注重对公众的日常气候变化教育。
嘉宾讨论环节(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志强、荆卉、王彬彬、关司琪、覃哲)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