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探索未来出版发行的新内涵新模式

2018-12-10 13:47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全民阅读的主要方式必将是以手机终端为主要载体,以PC终端、大屏终端和内容、数据、用户、互动为基础的综合平台,实现分众化、个性化、智能化阅读。

  新时代全民阅读必将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从出版内容、发行方式、服务手段、文化设施以及政府的政策法规及激励,全民阅读的“指数”和标准亟待建设。比如从阅读内容的比例、阅读方式、文化设施、激励办法等做出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出版发行行业进入了新时代,在全民阅读这一国家战略的大力倡导与推进下,需要厘清和探索未来出版发行的“新内涵”和“新模式”。本文把这个命题归纳为:“读什么”和“怎样读”以及相配套的生态体系。

  知识阅读是新时代全民阅读的主体内容

  所谓的主流出版、知识阅读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从而使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全民阅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国民的文化素质以及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让阅读丰富全民的心灵和生活,达成主流价值观的共同语境。

  所以,当下推广“全民阅读”国家战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读什么”的问题?一个人的阅读内容构成大概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为了职业或工作,一类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有一类是为了兴趣或休闲娱乐。对这三类内容的构成设计可能就是全民阅读需要解决的知识结构。

  每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基本上获得的是最基础的识字和通识教育,解决的是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从高中开始,到大学、研究生,包括培训进修解决的是为了职业和工作的知识技能。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无论是文史哲、科学、法律、地理还是文明礼仪、健康生活知识都需要在业余时间获得和积累。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他就缺乏中国人的基本人生观、世界观和认识论,他就未能加入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和语境;同样,一个人如果缺少对西方文明基本精神的了解;一个人如果一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科学知识,不知道人类的简史,他就错过了人类智慧和文明积累传承下来的核心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他对自己在人类天地时空中的坐标就是混沌的,可以说枉过了一生。

  知识服务是新时代全民阅读的重要形式

  作为政府主导的“全民阅读”除了“读什么”之外,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还有“怎么读”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怎么读主要是指如何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的手段和方法问题。

  广义上讲,知识服务就是一种基于供给侧理论的认识观念和组织方式,核心目的就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基于知识内容的解决方案和服务;狭义上讲,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和信息内容,搭建知识网络,为用户提出的问题提供知识内容或解决方案的信息服务过程。也就是先把知识碎片化,然后再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以及体系化的服务。这个服务的特征是动态的,也就是会根据用户的个性化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工作需求、学习需求来随时变化。

  比如,一个职工或农民,一个儿童或老人,他们对知识和学习需求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个性的差异不仅仅是内容的类别,还有难易程度和表现形式。同样是讲国学,面对教育程度和不同年龄阶层可以是图书、文章或是动漫或语音。如何在有限的容量内把最精华、最有用、最适当的内容按照不同的时间节奏和次序推送给每一个不同的人,就是全民阅读知识服务的理想形式。对于个性化内容的选择主要通过两个维度进行:专家推荐和个人定制。

  然而,知识阅读或学习是一项高级复杂的智慧活动。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导师的指引,才能不断成长。所以学习不能完全依赖于自身的需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未来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为我们逐步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知识服务的重要工具。机器将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综合情况,包括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以及阅读选择和行为数据,按照知识服务的专家体系向我们推荐。这个知识体系应该在国家层面推动,以价值观为导向,设计出科学专业的配方,把适合全民的内容从海洋般的内容库中帮我们重新组织起来,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这个系统将是动态的,它将伴随我们不断地认识我们,按照我们的知识结构和图谱源源不断地推送给我们。

  实现知识服务还要解决具体的形式和模式。首先是阅读载体和方式的问题。目前人们仍然对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有不同看法。很多人认为全民阅读的主体还应该是纸质阅读,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内容不可靠而且会损害视力和健康,纸质出版物才代表了阅读质量或知识阅读。其实目前所有的正规出版物都在数字化,反而泥沙俱下的网络出版会得到规范和清理;随着数字技术的完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无论是硬件或软件都会为阅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体验。同时,毫无疑问,纸质图书永远会有其独特价值,和数字化方式并存。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