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深圳,唱响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前不久,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去世。当人们提起他在北京的外交生涯时,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曾骑自行车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或许正是凭借细致入微地体验和观察,他在上世纪70年代就“预见了中国的崛起”。这给予我们一个启示,洞察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必须深入到丰富的生活中,去对话、去聆听,这样的感受才能具体而真切。
今年5月初,我参加了由中宣部组织的“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集体采访活动,首站到达深圳。在一个细雨过后的下午,我跟随采访团来到了南方科技大学。也许刚经过细雨的洗涤,校园里的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实验室,走访了部分教授和科学家,发现在这所论“年龄”尚处于童年的学校里,却隐藏着很多厚重的故事。
该校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邓巍巍的经历就相当传奇。
这个自称“理工男里最会讲故事”的教授,在回国之前,一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职。他用5年时间拿到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终身教职,还荣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颁发给助理教授的最高荣誉。这些成绩,本可以为他在国外发展铺就一个收入稳定、宁静安逸的未来,而他却在2017年春节前辞了职,毅然回到祖国。用他自己的话说,“大过年的,辞个职”。
2016年的一次南科大报告会,最早点燃了邓巍巍归国的念头。会程中,当时的南科大校长陈十一跟他说了句“你回来吧”,他以为陈校长也就随口一说,便顺口答道“这个并不容易”。陈十一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跟他畅谈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听着听着,他心中微微一热,自己并不喜欢一直过安稳的日子,也许回国能够找到拓荒奋斗的事业。“我已经在学术江湖上习得‘屠龙之术’,也是时候回国效力了。”邓巍巍的话中,有了几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亮色。
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在美国上完最后一节课的场景。课后跟学生合了影,拍拍手上的粉笔灰,看着它们在阳光中飞舞,愣了一会儿,转身而去。“所有的失恋都是为真爱让路。”他自言自语:“我要回故土去寻找自己的‘真爱’了。”
我问他为什么坚定地选择来南科大,他轻轻地合了下手掌,身体向前微倾,仿佛正要把答案托到我面前,“就好比钱钟书在遇见杨绛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结婚。而我在遇见南科大之前,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归国。”他认为,一见钟情的背后,是南科大特有的气质和潜质。
诚如斯言。南科大从2012年破茧而出,短短6年时间,就化茧成蝶,成为中国高校的佼佼者,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创新符号。如果说深圳是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镜子,那么,如今的南科大就是诠释深圳速度的绝佳窗口。
乘着南科大发展的春风,邓巍巍的学术进展也很顺利,2017年5月,他顺利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南科大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的学术水平推到全球前列。邓巍巍说,现在喜欢透过办公室的窗户,看着校园每天发生的新变化。能够跟学校一起奋斗,见证学校的变化,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这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像邓巍巍这样的海归学者,南科大有200多人,占该校引进教研序列教师的90%多。纵观整个中国,这两年也正迎来最大规模的“归国潮”,无数个像邓巍巍一样的海归,毅然回国投身自己喜爱的事业。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开放的中国为优秀海外人才实现梦想提供的更大空间和更多机遇,是自信的中国不断散发出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深圳这片充满传奇的热土上,我采访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纵深交错,汇聚成了一本深圳改革开放的故事会。从这本故事会里,我们可以读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和成就,能够读懂一代代中国人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执着和坚守。
在一次采访途中,透过车窗,我看到了立在深圳市委门前的铜雕拓荒牛。我突然想到,像邓巍巍这样的奋斗者,不也正是来到这座城市埋首创业、磨砺淬炼、奋力前行的拓荒牛吗?我决定就从深圳青年人的角度入手,讲述深圳改革开放的故事。
5月22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了以我为第一作者的报道《新时代的拓荒牛——深圳经济特区青年知识分子素描》,其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我对深圳青年人的印象:“他们有学识,想干事,骨子里更有着一股拓荒牛的干劲和闯劲,正唱响着新时代经济特区‘春天的故事’。”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