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带来的媒介生态变革给影视剧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资本、技术、思维与文化已经逐步渗透到影视剧创作主体的意识里,面对互联网语境,创作者们不断调适着自己的态势。顺应者抢得时代发展先机,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双赢;迷失者匆忙跟风,却被主流市场和主流价值观遗弃;坚守者始终苦心孤诣,不忘影视艺术创作使命,以工匠精神赢得人们的尊崇。
影视剧创作主体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价值生成,在前网络时代,由于创作主体的身份和创作理念相对固定统一,中国影视剧尽管也呈现出多种文化价值取向,但基本上仍坚守着艺术独立精神和专业化立场。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影视剧创作生态已然被打破,影视剧创作主体的创作态势和文化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其间,有人迎着互联网风潮顺势而动,在互联网思维下及时更新创作观念,以满足网络时代的受众需求;有人在迎接媒介变革的狂欢中迷失方向,无视艺术创作规律,在市场中放逐自己,结果机关算尽却适得其反;也有人面对新媒介环境带来的冲击和诱惑淡然处之,坚守传统工匠精神和内容为王的精品意识,以不变应万变。但不论是迎是拒,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场科技与文化变革所蕴含的颠覆性与重构性力量,在深深地影响着影视剧创作主体的生存境遇与文化价值取向。
一、顺应:网络时代的“识时务者”
媒介环境学代表人物伊尼斯认为,“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只有在很罕见的间歇期,另一种媒介的影响才能抵消其偏向,从而达到平衡”[1]。以伊氏观点推论,在未出现更新的媒介之前,互联网所产生的偏向无疑将会在长久时间内控制着人类世界的广袤空间。作为新生的传播媒介,互联网风潮伊始便展现出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巨大控制力,就影视剧行业而言,这种控制力体现在网络资本、技术与思维对影视剧制播的全面渗入,这是一场挑战,更是一场机遇。一部分传统影视剧创作者面对这场挑战,及时转舵,以适应新的制播生态和产业格局,一部分新兴的影视创作者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并逐渐占据影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
一些对媒介环境敏感的传统影视剧创作者认识到互联网的发展早已势不可当,他们在对网络受众需求和市场预判的过程中发现了影视剧增生空间,机缘巧合之下便会毫不犹豫地顺应这种潮流,在保持固有阵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战场。2017年冯小刚、滕华涛、唐季礼、韩三平和周星驰等著名影视导演就曾宣布要投身网剧创作,对于传统影视剧创作者这一“下网”举动,电视剧《铁梨花》导演郭靖宇发出感慨:“当有些环境不太拥抱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喜欢我们的人投怀送抱。”[2]言语间虽掺杂着关于创作空间转换的无奈与哀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道出了一些传统影视剧创作者的心声。当然,这种观点也稍显偏颇,如果仅仅是因为在新力量的冲击下被旧环境淘汰,转而完全委身于网络平台和特殊受众,恐怕也有慌不择路之嫌,毕竟,互联网只不过是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宽裕的尝试空间,并不能保证“投怀送抱”一定会换来对方的“拥抱”。
因此,要实现成功转型,恐怕在更深层面上需要创作者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信息和技术。一些传统影视剧创作者正是巧妙运用互联网进行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在基于对受众喜好参数深层次调查分析后,制作出一部部既符合观众审美趣味又体现出优秀品质的作品。例如曾执导过《玉观音》《大秦帝国》系列的导演丁黑的新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在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暨第25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优秀电视剧大奖的殊荣,该剧就可以称得上是“大数据+好故事”的成功典范。据蓝水大数据显示,如今电视剧的女性观众占比超过60%,而且这一比例还会不断增长[3]。自《甄嬛传》火爆荧屏以来,《芈月传》《锦绣未央》《楚乔传》等一系列所谓的“大女主戏”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因为随着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与男性拥有同样独立自主的地位,在家庭之外的社会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大女主戏”便替代性满足了大多数女性观众的这一诉求。《那年花开月正圆》瞄准这一“女性经济”,在契合现代女性心理需求的前提下,讲述了以周莹为代表的清末秦商在大时代中的兴衰沉浮,着力凸显了女主在男尊女卑的时代能够做到不依附男性,敢于蔑视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和偏见,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商场上闯出一片天地的精神。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