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早春的出版人生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求索】
学人小传
陈早春,笔名史索、田藻,学者、散文家、出版家、鲁迅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被誉为“冯雪峰研究的开拓者”。1934年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洞下村,1964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代文学专业。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并兼《当代》杂志与《新文学史料》杂志主编等职。曾为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韬奋出版基金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副会长,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当代》杂志与《新文学史料》杂志顾问,人民文学出版社专家委员会主任。参与编辑、注释1981年版《鲁迅全集》16卷、2005年版《鲁迅全集》18卷,主持制定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八五”和“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约1000卷。发表文学研究学术论文和散文约200万字,结集出版有《绠短集》《冯雪峰传》《冯雪峰评传》(合著)、散文集《蔓草缀珠》等。2018年7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在中国出版界,提起陈早春先生,大家自然不会陌生。他一辈子辛勤工作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那幢灰色的五层楼里,从平凡编辑一直干到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三职兼一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历届已任领导中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被誉为当代中国最崇高的“文学殿堂”和“文学摇篮”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还取得了公认的一流学术成就,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解决了诸多难题。先生刚强正直,一生执着追求的品格,更是被世人所称道。
韧性
2015年岁末年终,陈早春一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度出入重症监护室,直至2016年春末夏初,才出院回到他芳古园书香满室的家中。由于赶写《冯雪峰全集》前言,及《孙用晚年行藏记》《折翅仍在翱翔的舒芜》《望闻问切的编辑高手龙世辉》等回忆文章,加上感冒袭击,致使他到鬼门关前又打了个转。
翻阅陈早春赶写的文稿,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他的草稿就是定稿,这是他一辈子养成的习惯,到八十多岁了还是这样,真让人唏嘘。大病之中,他最想看的是老家神龛上父母的遗像,念叨的是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早几年,他写了一首小诗《乡思》:“少小离家老未还,乡思丝缕如绞盘。云山摛绵难成彩,洞水浅流转入洋。所幸随缘随用舍,聊能自主自行藏。奔波难得全孝悌,唯秉祖宗硬脊梁。”
云山、洞水是陈早春家乡之景。因忙于工作,他后来很少回家,只有母亲去世后,回过一趟。父亲逝世时,正赶《鲁迅全集》的出版,连家都没回,真是“奔波难得全孝悌”。
1934年6月19日,陈早春出生于一个叫洞下的地方,位于湖南省隆回县北面山区金石桥镇,名不见经传,是大山脚下一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田垅,四周簇拥着馒头似的小山,放眼望去,便见高高的丫吉山与耸入云天的望云山遥遥相对。
1995年,陈早春在《当代》杂志上发表了散文《家乡的小桥》,第一次把他美丽而不为人知的家乡呈现在世人眼前。他把家乡溪水横流、小桥漫布的特色之景写得如诗如画,情真意切。后来,这篇散文进入《中国百年经典散文》等多种选本。
穷人家的孩子上学,比登天还难。陈早春高小毕业后在家三年,两次给人代考新隆中学(隆回二中前身),都让别人如意上学。自己却眼巴巴望着……直到1951年初,他才成为这所学校的“大学生”。
第二个学期开学时,学校搞了作文、数学、大字比赛。出人意料的是,陈早春的作文得了第一名,数学得了第二名,大字得了第三名。事后,校长张杰先生叫他去办公室,吓得他神不守舍,以为出了什么事情。没想到张校长和和气气,关心地拍拍他的肩膀,要他以后安心读书,学杂费全免,每月还有六元钱的助学金。
凭着聪颖的天赋,还有随着父亲劳作锻炼出来的那种坚韧和倔强,陈早春走出了大山,读完了高中,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次年2月分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