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一堂堂生动的“爱的教育”课
1月12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的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迎来了第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羽西品牌创始人、美籍华裔主持人靳羽西,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及其小儿子杨议在节目中讲述了他们各自的家庭故事。无论是钟南山严谨、执着的医学精神,还是靳羽西争做“第一人”的勇气,都令人敬佩不已,在带给观众满满感动的同时,也让很多父母注意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以家风为主题广邀社会各界、全球各地华人,通过分享家庭的温暖故事,弘扬中华家门风范,传播中国家庭智慧——延续第一季的节目定位,《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为观众呈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的教育”课。
深挖“星光人物”厚重家风
在上一季的经验基础之上,《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更加注重观众对嘉宾的辨识度和认知度,他们中不乏茅盾之孙沈韦宁、华罗庚之女华密、徐悲鸿之孙徐小阳、周恩来侄女周秉宜、孙中山孙女孙穗芳等“名门之后”,也有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华人船王”赵锡成等耳熟能详的“星光人物”。
这些嘉宾出生年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轨迹不同,却无一例外收获了父辈和家庭或勤俭坚毅、或勇敢律己、或积极乐观的力量感染,从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凡之路。因此,对“星光人物”厚重家风的挖掘成为节目组关注的重点。
在钟南山的成长过程中,一向严肃、说话很有分量的父亲时刻激励着他在生活和事业上不断进步。1971年,已经走上医学道路的钟南山尽管早已度过而立之年,但他在事业上还未取得显著的成就,在一次谈话中,父亲感叹了一声“35了,真可怕”,顿时唤起了钟南山对于医学事业更强烈的追求;而父亲在75岁高龄且身体多病的情况下,毅然编写40万字医学著作的行为,更从精神层面激励着钟南山成为一名严谨求是的好医生。
除了父亲的谆谆教导,钟南山还从母亲的身上学会了宽容和善良,节目中,钟南山表示母亲经常扶危济困,不仅将家里的旧衣服赠送给别人,还在自身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资助钟南山的同学去北京大学物理系上学。网友们看过节目后纷纷赞扬道:“钟老先生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真是没话说,为两位医生的职业追求点赞”“母亲教做人,父亲教做事,一家人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精神榜样”……
在父母的影响下,钟南山得以成长为一代名医,而靳羽西之所以能享誉国际,也离不开父亲的教导:“永远不要做第二个上月球的人,永远都要做第一个,因为没有人会记得第二个。”
为了培养靳羽西的探索和好奇精神,父母从小就鼓励她勇敢尝试感兴趣的东西,并鼓励她不要给自己设限。1978年,靳羽西敏锐地察觉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气息,她制作和主持的电视栏目《看东方》进入美国主流媒体和美国人的视野,首次为东西方架起了一座消除陌生和误解的桥梁,随后她又制作了电视系列片《世界各地》,并成为第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
如果说父亲的鼓励给予了靳羽西争做“第一人”的勇气,母亲则是第一个影响她对“美”的看法的人。靳羽西在节目现场坦言,即便身患重病母亲也会将头发梳理整齐面对家人,并且在她母亲看来,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她生命最后20年是否拥有足够的财富、健康的身体等,这一想法也让靳羽西坚定了对成功人生的追求。
这样的故事在节目中还有很多。通过深挖嘉宾们蕴藏于家庭浸润的成长基因,分享家风故事中有温度的情感和有浓度的智慧,《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展示了属于华人世界的独特人文切面,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还原嘉宾生活本真
值得一提的是,《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突破了单一的演播室录制环境,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与嘉宾身份故事密切相关的“第二现场”,通过这一尝试,深入地走近嘉宾,从原本的“将嘉宾的生活带给观众”转化成“带着观众走进嘉宾的生活”。
第二期节目中,“华人船王”赵锡成用他的家风故事印证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自己培育4个哈佛女儿的教育宝典。与当期周恩来侄女周秉宜、香港演艺界“常青树”秦沛的家风故事形式有所不同,赵锡成的采访是在第二现场进行的。
第二现场主持人鲁健来到赵锡成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木兰船建大楼,与这位“华人船王”开启了一场关于家的全新谈话。这座大楼于赵锡成而言有着独特的意义。2008年赵锡成及家族捐赠500万美元支持母校木兰船建大楼建设,并设立了赵朱木兰纪念馆,以此纪念爱妻。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