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新内涵
就在中美贸易战打得难解难分之时,美国副总统彭斯2018年10月4日在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发表了一篇全面指责中国的演讲,引发国内外政界、学界、媒体界、民间的广泛关注。他的演讲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从贸易领域摩擦引入两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论战和不同话语体系的对抗。这种以表达不同社会制度和理念而建立起来的不同话语体系的对话和对抗,显示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从跟跑、并跑阶段转为开始在某些领域进入领跑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和世界价值,就需要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必须清醒地看到,从“站起来”“富起来”逐渐迈向“强起来”的中国,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以后,尚未构建起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一直占据话语平台的制高点,以话语优势向世界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消除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误解与误判,就需要双方都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表达,而不是各说各话。以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事件为例,中国政府采取外交手段对加拿大、美国政府抗议施压。从道义上和国家政权构成上看,行政机关、司法机构、外交部门等都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所以,动用外交手段对其政府施加影响,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此时中国的政府部门、新闻舆论机构、学术界要及时发声,阐明外交手段的意义和理论依据,引导大众话语向理性的、有利于中国舆论环境的方向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需要国际社会了解认同,实现中国形象和中国理念由“他塑”向“我塑”的根本转变。
当前,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话语体系的领导权和信息流动的方向,话语的文本产生与设计、话语的解释与流动、话语的效果控制与影响力等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掌握在西方少数利益集团手中,并且按照它们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布局的需要不断改变话语指向和话语热点,例如,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西方不断抛出一些“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新版本、新说法,杜撰出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等虚幻的新名词来描述中国迅速发展的成就和发展理念,然后再用西方的思维模式加以阐释和分析,形成它们认为的中国形象、中国理念,把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歪曲为对非洲、中东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在这种日趋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里,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无法再“韬光养晦”,无法再只干不说,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贫穷就要挨饿,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
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误解、误读和疑惑,满足国际社会未知、欲知、应知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理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国际上普遍的看法,中国到2035年GDP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直主导着国际秩序的美国目前已经把中国从“太平洋上的战略伙伴关系”调整为“全球竞争对手”甚至“全球全面对抗对手”,对此,我们必须清醒,不能抱有任何脱离实际的幻想,中美贸易战以贸易逆差为由,歪曲中国知识产权剽窃和强制技术转移。二战以后,就像基辛格描述的那样,“美国则从未和一个在国土面积、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方面与它相似,但国内秩序却迥然不同的国家长期互动过”,我们的发展道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等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航程,如何用适合国际传播的话语传播出去,让全世界都能听得到、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也是国际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课题。
总结梳理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东方气质、融贯中西的话语体系,建立与中国形象、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
长期以来,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权重很小、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很弱,甚至连“中国议题”也是西方媒体设计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尚未建立起一套世界普遍认同的独立话语体系,与中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迥异的西方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依然在按照它们“西方中心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中国的发展,解构中国的形象。由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地位不够强大的限制,主动设置的议题难以与他们平起平坐地交流对话,回应西方对中国的疑虑歪曲的议题难以引起等量齐观的关注,中国的声音传不出去,也传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