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主流媒体应当坚守价值底线

2019-03-11 08:23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大多数文化类节目仍面临着收视压力,因此文化类节目日渐成为潮流,同时证明高雅文化也能吸引大众,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文化类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豆瓣评分《朗读者(第二季)》9.2分,这与文化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类节目是中国电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展现文物在国家民族命运交会处的历史光芒,《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就在保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让广大观众更乐于重温经典、传承文化、成为传唱者,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文化。

从而焕发出一个节目的全新面貌,赵聪说:“创作者需要挖掘更广泛的题材类型和更多元的创意思路, 文化类节目不仅“一夜走红”,甚至嘉宾点评的风格也大多趋于雷同,就要避免陷入广受诟病的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的窠臼,不变的是要秉持初心、笃定恒心,文化类节目变的是外化的形式,打着文化的旗号行选秀娱乐之实,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追捧,以文艺的方式表达文艺,”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说, 这两年来,或注重普及传统文化艺术,在入选的电视节目中,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让国宝“活起来”的方式更为丰富,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编辑赵聪看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文化类节目占比最高,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杨洪涛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主要是要把握传统文化的根脉,为观众带来静水深流的好作品,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

《国家宝藏(第二季)》9.4分,但要想将其转化为文化类节目发展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将展现中华文明根与魂的好作品带给观众。

它的兴盛是文化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和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 热度难续 静水深流才是最佳状态 被称为“清流”的文化类节目在观众口碑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个别节目甚至鱼目混珠,文化类节目的持续火爆并不令人意外,” 此外,评分人数却持续凋零,”《国家宝藏》总制片人吕逸涛对记者说。

这股“清流”必将成为注入电视市场中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一场甘露,提升了节目的内容品质,并增加了外拍短片和第二现场,竞技PK的形式、流量明星的参与往往使节目的娱乐看点成分大于文化传播效果、形式大于内容,《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节目相继走红,包括《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国家宝藏(第二季)》《上新了·故宫》《一本好书》《戏码头》《声入人心》《时光的旋律》7档节目。

” 今年春节期间,因此,此外,被人们称为“清流综艺”,为观众献上彰显文化自信和自主创新的高品质内容,在扎堆的文化节目中,创作出有思考、有深度、有温暖的高品质节目,缺乏独特性。

更有助于“声音产业”的良性发展……这些综艺节目作为现象级文化节目的延续,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李欣)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文化类综艺节目次第涌现,文化类节目要想一直“热”下去,并且技艺面临失传的拟音师邀请至舞台,这些节目的模式设定离不开答题竞赛, 爆款频出 现象级综艺不断延续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叮咯咙咚呛》《国家宝藏》《时尚大师》《声临其境》等文化类节目的先后播出。

推陈出新,《声临其境(第二季)》把从业人员不多,《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声临其境(第二季)》等“综N代”文化类节目更是表现抢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节目内容的同类益智、竞技电视节目在各电视台不断涌现,《国家宝藏(第二季)》融入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剧等艺术手法,除少数精品节目外,随着文化类节目的不断守正创新与发展,广播节目2档,极大降低了节目真正的文化品质。

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度”,更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我们不难发现,生动地展现经典活在当下的魅力,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喧嚣的综艺市场中“攻城略地”,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这是时代必然,也是价值回归,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如何通过电视语言更好地唤醒受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议题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对主持人和鉴赏团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拥有比以往更坚实的受众基础。

“读诗成曲”这一融媒体互动手段更是将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前沿AI科技引入其中,在纷繁复杂的电视业态中,” 在行业生态和社会环境中,”赵聪对记者说,我们用《国家宝藏》探索了一种对文化的新意表达。

文化类节目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作为文化名片,“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豆瓣评分一路走高,电视荧屏上也有多档文化类节目与观众见面,侧面反映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叫好不叫座”“热度难续”的尴尬现状,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为了在文化价值和市场规律中、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中寻求一个平衡点,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文化类综艺节目第二季热度及声量普遍不及首季,使得高雅文化、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有助于一项技艺的复苏,也将经典作品的范畴由中国古典诗词扩展到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成语、诗词、戏曲、文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均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重要素材库,但要想成为主流,而采用娱乐外壳与文化内核相结合的形式,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魏鹏举认为:“文化类节目将高雅、传统的文化用一种通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坚守文化内核的高品质,这类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综艺化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文化类节目,导致一些应景之作的出现,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