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各大媒体纷纷在“中央厨房”模式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自我革命。河北日报结合实践,提出了融合发展中的三个“不字经”:推动融合不止于“空间融合”、统一调度不排斥“多元竞争”、广泛发布不等于“有效传播”,为“中央厨房”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媒体融合 中央厨房 “不字经”
当下,媒体融合已进入深度推进阶段。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我国媒体行业学习和借鉴国外媒体成功经验,进行大胆创新和自我革命。不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央媒大力发展“中央厨房”,全国多家地方媒体也都根据自身实际努力求新求变,积极探索“中央厨房”模式。
无论是单独建设功能齐全的豪华版“中央厨房”,或是以重大主题报道为中心的融合,还是以部门合并成立“中心指挥部”的融合,都有一些现实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推动融合不止于“空间融合”
“中央厨房”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发布。可以减少采编人员的重复性劳动,丰富同一素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媒体内容制作水平,节省采编成本,提高制作效率。
但建立“中央厨房”,只是融合发展的第一步,仅在空间层面上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一起”。要想真正实现融合发展,还必须以制度为保障,将融合理念和互联网思维渗透到新闻报道全过程,内化于心,外化成宣传力和影响力。
“厨房”不在大小,能“用”才灵。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2016年9月后,集团旗下的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客户端、河北日报微博微信等平台全部纳入“中央厨房”,一直坚持每天常态化运行。集团副总编轮值“中央厨房”的执行总编,负责运行调度。
这种调度主要通过上午9点半的采前会和下午4点的编前会进行。采前会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收集、舆情研判、采访调度。集团各采编部门梳理的新闻线索和舆情信息在这里汇总,执行总编对有价值的采访线索和任务进行分发,对采访部门进行协调调度,各媒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中央厨房”平台“点餐”和“订餐”。下午的编前会,相关部门和媒体汇报上午采前会领受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实际确定新闻发布平台、发布形式、发布时序。在两次集中调度之外的时间,“中央厨房”转入后台运行状态,各媒体的采编岗位共享稿件池,分头进行稿件采集、取用、编辑、发布等工作。2017年12月,河北新闻网在采前会选题中发现石济客专即将开通线索后,当即“订餐”,要求进行直播,值班总编辑进行人员调配。采前会后,河北新闻网马上与相关部门对接,制定了前后方配合直播方案,按计划有序进行提前预热、当日直播,河北新闻网及其两微、河北日报客户端、河北新闻网头条号等各平台都进行了推送,网友纷纷转发,大大提高了宣传力和影响力。
这种统筹调度在重大报道中作用尤其显著,不但提高了宣传效率,还创新了报道形式,实现了报道立体覆盖。目前,河北日报所有重大报道在谋划时都会通知新媒体参加,并且统一进行事前策划。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有《习近平总书记2018两会金句》《智能机器人小河来了!政府工作报告大提问》等6件新闻作品受到中宣部表扬,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厨房”的统筹谋划。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中央厨房”提前一个月制定详细的全媒体报道方案,并责任到人。全国两会开始后,各平台负责人坐镇指挥,前后方联动,推出专题、视频、H5、直播等新媒体产品,并在北京新闻中心开设视频演播室,对原创视频进行快速剪辑、分发回传,报纸、客户端、网站等多渠道立体传播。由于统筹谋划,协同作战,整体报道权威、全面,体现了报业集团“中央厨房”的巨大优势。
新闻是随时发生的,虽然“中央厨房”在重大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平日里也能通过采前会编前会进行调度,但是新媒体发布的及时性和海量性,还是让“中央厨房”有些力所不逮。因此,“中央厨房”空间融合并不是最主要的,思维模式的融合才至关重要,需要把“中央厨房”理念融入到每个采编环节。无论前方记者,还是后方编辑,无论报纸、网站哪个平台获得信息或进行采写,都要立即用“中央厨房”思维考虑这一题材是否可以多种形式呈现,是否适合文字之外的图片、视频、直播等等。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