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北京商报:隐私被盗,我们还能忍多久

2019-03-21 07:50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隐私被盗,我们还能忍多久

  外卖App正在“偷听”你和朋友商量吃些什么?有媒体报道称,经过3个月的测试,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

  现实版“窃听风云”比影视剧更让人细思恐极。京东金融App会不当获取用户信息的新闻还没凉透,支付宝账单默认勾选芝麻协议仿佛还在昨天,新的监听嫌疑又在提醒人们:明明是你的手机,控制权可能已经不在你手里了。

  大数据之下,谁也别想全身而退。技术门槛越来越低,App偷窥用户变得更加肆无忌惮。隐私的保护越来越难,难在量刑的轻重缓急,也难在厘清权责边界。因为隐私泄露,大洋彼岸的Facebook焦头烂额,但国内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巨头们总能躲过一劫。

  App和用户之间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寡不敌众在隐私被盗这件事上很难成立。技术优势和监管盲区注定了占少数的App占上风,计较的成本高,加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决定了占多数的用户们往往占下风。强势一方不断“进攻”,弱势的一方不断“退让”,两者在攻守之间维持着微妙的紧平衡。

  隐私在这个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变得日益值钱和唾手可得。中国的市场太大,消费者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有了10个特征之后,还会有100个特征的需求。每一次外卖,每听一首歌,都可以被企业获取,成为其海量数据中的一点一滴,然后被拿来做深度的数据分析,转而用于商业中。隐私在不断具象和丰满的过程中,永远不会成为滞销品。

  拥抱互联网说白了是拥抱流量,流量背后代表了经济利益,企业当然也深谙这一点。独角兽们天天烧钱补贴拓展用户数量,而像腾讯、阿里一类的巨头则攻城略地,想从多维度读懂自己的用户。

  通过默认勾选,一些软件获取了用户的超范围授权,一些软件则在免责协议中悄悄让用户放弃了追索权。App会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拍照、录音、定位。对App来说,隐私决定了精准推送和定向养成,对厂商来说,隐私意味着串货、无理由退货、逃避风控,这背后能撑起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对消费者来说,电商生态链很长,在个人信息收集、保管、使用、流转等在内的链条上,除了上传视频的专业人士,还有更多的普通用户面临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只不过有人选择死磕,更多人选择忍气。

  互联网已经伴随现代商业的发展融入所有人的生活,用户虽不会轻易卸载自己需要的App,但不代表隐私泄露不需要被约束和管理,即使相互妥协也要有个尺度。用户一忍再忍终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