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纸上最重要的东西是社论”,社论作为报刊中最重要的言论。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的报刊斗争性更加突出,俨然成了现实战场在舆论领域的延伸,而社论则是在舆论阵地上进行宣传斗争的利器。本论文以抗战时期反攻阶段的重庆版《中央日报》社论栏目为研究对象,考据详实的史料,结合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中央日报》社论进行多维度考察和探析。首先概述报刊及其社论基本情况,接着归纳该报社论的议题设置,并进一步剖析其社论的舆论宣传作用,试图发掘其对当下报刊社论创新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央日报》社论;抗战重庆;舆论宣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8-0000-04
一、《中央日报》及其社论概述
(一)《中央日报》的发展历程
《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中央直属机关报,其工作要义是宣传国民政府施政方针以及传达对外政策。于1929 年 3 月 1 日在南京正式创刊。1928年1月1日,上海版《中央日报》创刊,孙科任董事长,彭学沛任总编辑,于同年11月1日停刊。
随着抗战爆发,《中央日报》于1938 年 9 月 15 号迁至重庆出版。1945年还都南京,共出版了7年,中间经历了4次改组。“1947年,该报成立了中央日报股份有限公司及董事会。1949年,该公司迁往台湾,3月12日在台北续刊。1997年7月1日,《中央日报》开始推出网络版。”[1]随着网络的日新月异,《中央日报》于2006年6月1日停办纸质报刊,改发行电子报。此后,内部进一步重组,于2006年9月13日以网络形式重新发行。
(二) 社论栏目概况
抗战时期重庆版《中央日报》每日发行一张四版,通常情况下八开纸张为一版,遇重大事迹则发行增刊,栏目设置普遍固定。第一版包含报头、启事及广告;第二版包含为新闻(多为国内新闻)、要闻简报及社评,有时社论一栏改为专论,无广告;第三版包含国际新闻及国内地方新闻,无广告;第四版为副刊及广告,副刊位于报纸上半部分,刊载诗歌等文学作品,广告位于版面下半部分。
社论栏目位于重庆版《中央日报》第二版左上方,栏目内刊发一则社论,包含标题与正文,无作者署名,篇幅较长,几百到几千字不等,其内容为近几日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评论。若是针对专业性极强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探讨,社论一栏则改为专论,有作者署名,由报馆向各界专家及学者约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多方面,并且都为专业人士的视野和见解。专论篇幅通常比社论长,占据版面更大。如1944年4月17日,重庆版《中央日报》第二版专论,作者方知哲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以专业角度从8个方面探讨了空中力量的重要性和空中战的技巧,全文大约4千字,约占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一。
(三)社论写作特色
社论标题简短有力,言辞辛辣犀利,且态度鲜明。作者往往一针见血地在标题中鲜明地反映自己的观点,使整篇社论充满了力量。如1945年4月20日重庆版《中央日报》发表了题为“时局之最可喜者”的社论,直接对政府日益尊重正当舆论的势头进行称赞,并认为重视舆论工作是当下最可喜的事情。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这样洒脱简洁的标题无不振奋人心,为抗战的胜利制造了形势大好的舆论氛围。这些标题都精悍有力,大胆犀利,敢于亮剑,无情揭露倭寇暴行的同时辛辣讽刺日寇战局,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向群众营造了积极抗日,胜利在望的舆论氛围。
文章方面,结构完整,论据充足。在评论过程中,充分引入论点,为其评论铺垫。如1944年10月21日在“留学生亦应回国从军”社论中,就青年从军问题进行正反双面论证,最后溯古追今回到现实,得出文明社会不存在强制性义务,但同时强烈呼吁留学青年回国从军的结论。整个论证过程立体全面,论据充足,文字朴实,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内容上,《中央日报》不仅积极发表号召、鼓励抗战的言论,也没有忘记对前线抗战将士的慰劳与鼓舞,1944年8月8、9两日连续发表社论《向缅甸湖南将士致敬》、《衡阳守军誓死报国》,文章充分颂扬了衡阳保卫战中将士们浴血奋战以及英勇杀敌的精神,言辞热忱动人,为抗战的最后胜利起着不可小觑的鼓舞作用。
二、社论主要议题设置
(一)国内战争局势
报刊作为战争时期联系战场前线与后方的重要纽带,重庆版《中央日报》社论在国内战争局势议题方面主要分为两个内容,即前线战况和后方动态。及时报道前线战况和迅速反应后方动态有利于鼓励后方民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去,也有利于鼓舞前线士兵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与斗志。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