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攀登者精神

2019-10-04 04: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攀登者精神

  上海电影人献给新中国70周年的电影《攀登者》,是一部气势恢宏、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时期,中国登山队员首次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壮举蕴含大量看点,极寒气候、缺氧环境、险峻的大山、陌生的征途、瞬息万变的极端天气,构成主人公登顶的重重障碍,使影片在呈现人与自然搏斗的视觉奇观之外拥有饱满的情节张力。

  《攀登者》真正动人之处并非情节和画面,而是全片洋溢的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攀登者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全片,让我们走出影院仍激动不已。在笔者眼里,这种攀登者精神有丰富的内涵。

  所谓攀登者精神,首先是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常年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登上它需要超强的体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这是一座让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从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阴面,也就是位于我国境内的珠峰北坡登顶更是难上加难,前无古人。1960年,在国家还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条件下,中国登山队员硬是以简陋的登山装备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北坡登顶。此后,又在1975年再次登顶,并完成首次觇标测绘,测得珠峰高度为8844.43米,这一高度后来为世界采用。

  攀登者精神还是一种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事实上,中国两次登顶珠峰都非一帆风顺。第一次登顶是在原定的中苏联合登山队突然解散,中国人一缺经验、二缺装备的情况下完成的。不幸的是由于这次登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国际上一直有质疑声。影片中以方五洲为代表的中国登山人从未放弃再次登顶的目标,始终默默训练、保持体力,终于在15年后,收到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的召唤,完成二次登顶的夙愿。登山队员杨光在经历登顶失败并承受截肢之痛后,几十年不放弃,终于在暮年完成全球第一例靠假肢登顶的壮举。

  攀登者精神还是一种甘为人梯、甘于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片中,方五洲在第一次登顶时,为了协助队友征服8680米处的第二台阶——一处无法固定钢锥的4米高峭壁,一处让英国登山家无功而返的天然屏障,毅然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上去,在极度缺氧的环境里冒着生命危险搭起人梯;曲松林为了避免踩伤队友脱掉登山靴,以至于冻伤脚趾留下残疾。曲松林虽然无法再次登顶,但他承担起训练新一批队员的重任,甘为1975年二次登顶的人梯。中国人之所以历经几千年的苦难而愈挫愈强,就是因为有这些甘为人梯、甘于牺牲奉献的民族脊梁在。

  攀登者精神还是一种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共克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国登山队在艰苦的岁月里能完成北坡登顶的壮举,既有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挤出经费支持购置必要的装备,支持训练,还有当地驻军和藏族同胞在高寒地区修筑道路、保障后勤。具体到登山队,则离不开气象、通讯、医疗、后勤各部门的协作和保障,离不开现场的指挥。徐缨作为留苏回国的气象专家,就为登山任务的指挥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气象资料和及时的气象预警。作为非职业登山运动员,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他们面临的危险一点不比登山运动员差。

  攀登者精神更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1960年中国人攀登珠峰与今天登山运动爱好者们征服天险不同,既有宣示主权的目的,也有为中国人争气的目标,是一次为国登顶。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国主义是引领攀登者们的最高精神。正是为了祖国利益,攀登者们才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自我牺牲、甘于奉献,才不计得失、团结协作,才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观众在电影《攀登者》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种征服自然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中华民族昂首世界之林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种生为中国人、深爱共和国的爱国情怀。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