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可以在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公共空间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网络语言也因此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应用。本文以作为网络语言的“字新闻”为例,对创作者如何运用拼贴手法对新闻事件重新编码进行分析,并探究接收者怎样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解码,以此来与创作者建构起共同的话语空间。网络语言所建构的话语空间对传统新闻话语的霸权是一种抵抗,但同时也对传统新闻话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对传统新闻话语的一种补充。
关键词:网络语言;新闻话语;字新闻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可以在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公共空间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在信息化社会,网络语言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了网民们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甚至是制造社会舆论来对抗权威和官方话语的工具。网民们通过对符码的重构,创造出类型多样的网络语言,并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生活的传播之中。
在新闻传播领域,传统的新闻生产是自上而下的告知模式,受众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主流和官方新闻媒体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模式被颠覆,受众不仅能够主动选择新闻信息,还可以自主发布信息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而在此过程中,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网络语言所建构的话语空间对传统新闻话语的霸权发起了挑战,同时也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对新闻话语体系进行了补充。
一、网络语言“字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一)“字新闻”的概念界定及样本选取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语言形态,包括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态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广义的网络语言泛指一切网络信息传播中应用或触及的语言形式,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特指人们在网络传播中使用的自然语言,是一种基于网络载体的交际用语。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认为网络语言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在社交媒介的日益普及和飞速发展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表达和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现代传播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字新闻”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形式,最初是由新浪微博用户王左中右在运营朝日新闻官方微博的过程中创立的一个概念,指利用拼贴的手法将一个或多个文字进行拆分和重构,对近期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创意性表达。“字新闻”的创作者通过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符号化重构,对新闻进行再生产,而观看者则在对“字新闻”的解读和传播中完成共同意义空间的建构。
这种网络语言形式虽然也曾有其他个人或媒体机构使用,但大部分都缺乏相对稳定的更新频率,不能构成体系,代表性不强。因此,本文选择更新较为频繁,阅读量较高且影响力较大的王左中右所创作的“字新闻”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微博平台对于微博内容的屏蔽清理和用户个人所设置的可见微博内容时限,会影响样本数据的收集,故本文将选取王左中右在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这一时间段内在微信公众号推送的101条“字新闻”作为内容分析文本。
(二)“字新闻”的内容分析
本文根据新闻内容将王左中右的“字新闻”分为了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和娱乐六个大类。其中,政治新闻指国内外发生的时事政治事件,包含党和国家的会议、政策和活动以及国际要闻;社会新闻主要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热点和关注老百姓生活生计问题的新闻报道;经济新闻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为主要内容;科技新闻包括IT、电信、手机、数码、互联网等科技行业的相关事件报道;体育新闻主要为重大体育赛事报道和运动员的相关新闻;娱乐新闻则是有关明星、电影、音乐、戏剧、演出等方面的娱乐信息。
根据表中数据,“字新闻”生产者所选择的创作内容大部分来源于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民生新闻,其次是时事政治及娱乐体育新闻。这些内容往往是当日或近日在微博微信上引起热搜及热议的话题,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争议性,容易得到网民们的参与互动,引发较为广泛的讨论。
“字新闻”作为一种网络语言,通过对既有语言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转译和改编等手法来将新的意义注入到符号之中,这种“拼贴”的方式是网络语言创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严格说来,它是新词义而非新词的产生。约翰·克拉克认为拼贴能够改变话语形式:“物体和意义构成了一个符号,在任何一种文化中,这样的符号被反复组合成有特征的话语形式。然而,当拼贴者使用相同的符号体系,再次将不同形式中的表意物体定位于那一套话语的不同位置中,或当这个物体被安置在另外一套不同的集合中,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就形成了,同时传递出一种不同的信息。”
王左中右的“字新闻”主要运用的拼贴手法可以分为:
1. 重组或拆分文字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