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青年科学家李圣刚:研究催化化学 盼解能源之缺

2018-12-15 12:44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40岁的李圣刚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他的办公室在距离上海市中心约1个小时车程的浦东张江,这是中国“科技火焰”正熊熊燃起的地方。

  李圣刚做的是理论催化化学,想解决的是能源问题。

  1978年12月,他出生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走上科研之路,他说是求学路上的潜移默化,“化学、物理能解释很多自然现象,逐渐产生了兴趣。”

  1995年,李圣刚到山东大学化学系读书时,最喜欢两个专业: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毕业后,他出国攻读化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并在国外从事博士后和助理研究科学家等工作。

  李圣刚还记得,2010年左右,国际能源价格快速攀升,能源问题凸显,“对中国来说,如果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就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于是我便想着,回国做些对国家有用的事情。”

李圣刚指导学生 郑莹莹 摄

  2011年,李圣刚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中心,他从事的是理论研究,最初是想研究太阳能的转化利用,提高光催化剂分解水和还原二氧化碳的效率,现在多了一些其他研究方向,包括:研究葡萄糖、微藻等生物能源的利用,将它们高效地转化为燃油或者化学品。

  近两年,他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发表了论文,阐述了如何高效地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汽油和烯烃。他的团队还聚焦生物能源方面的利用,跟实验室其他团队合作,将葡萄糖转化成有用的化工产品。

  在李圣刚看来,能源转化领域的科研可以为中国经济转型“添力”。但他坦言,尽管论文相继发表,这些研究真正走向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从实验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过程极具挑战性,要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靠单一技术难以实现,需要集成多个不同的技术,因此也需要走更长一段路。”

  他认为,能源转化研究的前景良好,“节能减排的需求量很大,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对这块的技术需求都相当大。”

  采访中,他透露,新近就有企业来了解其课题组二氧化碳和天然气转化的进展,希望能够一起开发技术;另外,他参与的二氧化碳加氢的技术研发,目前已达到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不少企业都有意合作,来进行小规模商业示范。

  伴随经济腾飞,李圣刚说,这10多来年,中国在能源技术研发方面有长足进步,跟国际发展水平也在拉近。

  “这些进展说明我们国家确实有很强的实力”,李圣刚称。从他的研究领域来看,他表示,课题组目前有很多项目是跟国际一流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的,水平较高,其中有些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李圣刚所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中心,跟英国石油公司(BP)、荷兰壳牌公司(Shell)、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等国际企业都有合作。他说,中国越来越重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投入,但这一领域的研究,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 还需要跟国际同行一起努力,争取在可预见的未来取得工业应用上的突破。

  未来,李圣刚希望在学术水平上有更大提高,和实验室科学家们一起发展出实用的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科研是条漫长的道路,你一定要有兴趣,才能真正投身其中。”

  中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如今越来越好,李圣刚所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园区,就聚集了近千名科研人员。这几年,周边也迅速建起了多个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李圣刚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在科技领域正吸引更多人才,倾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完)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