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无止境“嫦娥”继续飞——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详解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1月14日,国新办就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在发布会上一口气用了6个“首次”来概括嫦娥四号任务的创新: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测控通信,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器和月球轨道微卫星的甚低频科学探测,运载火箭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和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进行超地月距离的激光测距技术试验,首次在月面开展生物科普展示,首次开展国际合作载荷搭载和联合探测。
如此多的创新,让大家对嫦娥四号在月背上即将开展的工作充满了期待,对中国接下来的探月工程与深空探测充满了期待。“以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测工程全面拉开序幕。”吴艳华说。
嫦娥四号将在月球背面做什么?探月工程后续还有什么计划?针对这些问题,吴艳华以及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国平,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做了解答。
“玉兔二号动得越多越好”
1月3日,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飞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背着陆。着陆后,嫦娥四号开始探测工作。其中,着陆器在原地探测,巡视器(玉兔二号)则开始在月背行走,进行巡视探测。
月球背面的地形起伏剧烈,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上进行巡视,有很大的难度。”孙泽洲说,科研人员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精细化的规划,通过对巡视器感知的图像进行精确的地面恢复,制定更为合理的行走路线,力争找到一些相对安全的区域作为行走的路线;第二,充分发挥巡视器的能力,巡视器能够自主避障,遇到障碍会停下来,自主进行新的路径规划。此外,巡视器对于跃障和爬坡应该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从目前掌握的着陆区周围的地形来看,应该说还没有我们不能逾越的障碍。”他说。
吴伟仁指出,根据目前了解到的地形地貌,玉兔二号准备先往南,然后再往西,再往北方走。“这一路坑稍微少一点,障碍少一点,我们准备往这个方向进行巡视探测。”
公众对开启探险之旅的玉兔二号的状态和动向非常关心。据吴艳华透露,玉兔二号现在正在“休息”“睡觉”。因为1月12日已进入月夜时间,所以玉兔二号在14天后进入月昼后才开始工作唤醒,继续进行巡视探测。“玉兔二号是要活动的,动得越多越好,利于继续开展巡视探测。”他说。
开展三类科学探测
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中继星状态良好,工程任务转入科学探测阶段。
吴伟仁介绍,嫦娥四号主要开展三类科学内容的探测。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在一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轨道上探测,看到的是地形地貌的大概模样,这次我们则是身临其境。”他说,通过在月球背面的行走,我们还可以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月球内部的地质构造、分层,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以及月球年龄等。
第二类探测内容主要是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测内容主要是月球的物质成分,通过配置的多台科学载荷,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到底是怎么组成的进行初步探测和研究。
“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是原创性,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影响。”吴伟仁说。
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科学探测,在期待科学探测的结果的同时,很多人对此次任务本身的成本投入也很感兴趣。对此,吴艳华表示,嫦娥四号探测器本来是嫦娥三号的备份,在进行此次任务前进行了重新论证和规划。“经过论证,按照月球背面探测的新目标实施这次任务,花的钱不多,形象地说,可能跟我们修一公里的地铁也差不多。”
与各国共享科学数据
坚持对外开放合作是中国航天的一贯宗旨,嫦娥四号任务亦是如此。嫦娥四号配置了13台载荷,其中包括与德国、瑞典、荷兰、沙特合作的4台科学载荷。中国将与这些载荷的研制单位一起组建国际科学家团队,共同开展对这些载荷所获取数据的科学研究工作。此外,嫦娥四号还配置了9台中国自主研制的科学载荷。“中国愿意同各国航天机构、科研院所以及空间探测爱好者分享我们这些载荷所获取的科学数据。”李国平说。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