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
3月8日,习近平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倾听代表心声,把脉产业发展,为河南省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指明方向。
习近平始终心系中原大地。他曾五年三“顾”河南,访民情、听民意。
田间工厂、群众家中、高校企业、物流陆港……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河南省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都曾得到他的谆谆嘱托。那棵习近平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树,如今亭亭如盖,生机勃勃;那首习近平挥毫而就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直抒胸臆,饱含着对好干部焦裕禄的崇敬与怀念,和对老百姓的深情厚意。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五年前的春天,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五年后的今天,高屋建瓴的战略擘画开启古老中原的新征程。
务农重本,一步一履总关情
习近平对农业、农民、农村有着天然感情。
对于兰考土生土长的小麦育种专家沈天民来说,2009年和习近平见面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记得可清楚啦,那天是4月1日,习主席来我们高产攻关研究示范基地。他看得认真,问得仔细,拿着包装袋端详好一阵,防伪条形码都不放过。他亲口对我说,你们这种做法非常好,这样一来,农民就能够用上放心的种子了。我听着,心里那叫一个美。”
2014年再次到河南考察,在与镇、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习近平道出了这深厚感情背后的原因:“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所以才能够“接地气”。
那年3月,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东坝头乡张庄村,习近平路过村民文伟清的家门口。文伟清兴奋地端着一簸箕自家的花生,邀请总书记尝尝。习近平拿起一颗剥开,嚼得津津有味。
2014年5月9日下午,习近平在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察看小麦长势。
那年的5月,粮食主产区尉氏县张市镇,广袤的麦田里,孕育着丰收的喜悦。习近平伫立田间,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从良种培育到套种间距,从降雨情况到病虫害防治,从田间管理到收获收割,从产量预测到村民收入,他都问得十分详细。
“今年的馍馍能吃上了。”一句充满泥土味的赞叹情真意切,既是感同身受,又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些年,河南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围绕“农”字做出了大文章。农民不仅吃上了好“馍”,也装满了“钱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正在全面发力。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3月8日的审议会上,习近平再次嘱托:“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四张牌”,把准发展脉搏
如果把中国比喻成一盘棋,位于中部的河南无疑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腹地。
以往的河南,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强省……
河南转型升级之路怎么走?2014年,总书记“把脉开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张牌”。
“四张牌”,张张都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点河南的题,破全国的局。这其中气象万千,深意隽永。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