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在广大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工作者应该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时代、观照时代,讲述当代中国人追梦的故事,讲述现实背景下中国人奋斗的故事,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委员说,“新时代的中国有大量生动鲜活、可歌可泣的文艺素材,这些是时代馈赠给我们的宝贵创作财富。”
与时代同步伐的要求,让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代表倍感振奋,“我目前在构思、酝酿一些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比如,以马善祥为原型,创作一部反映基层调解员工作的川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当下,脚沾泥土,创作反映时代声音的好作品。”
文艺作品的传播也要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俱佳的文艺精品,还应努力扩大作品在新媒体上的影响力。”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曾小敏代表说,应建立传统戏曲数据库和传播云平台,让戏曲通过新媒体平台,“圈粉”更多年轻人,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委员说,“多年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致力于提炼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今后将更加努力结合时代需求,不断深入发掘和弘扬中华思想文化的时代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历史上的经典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就是因为扎根人民。”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委员深有体会地说,创作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脚踏实地与人民相结合,“只有踏踏实实沉下心来,走到人民中间,才能打造精品,传承力作。”
文艺创作的灵感与素材源自于民,成果更要惠之于民。“文艺作品最终是要接受人民群众检验的,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代表说,“从创业之作的《龙须沟》,到反映改革开放40年变迁的《玩家》,北京人艺始终高度关注现实生活。以后,我们将继续坚持,更好服务人民。”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关牧村代表说,“有了人民鱼得水,失去人民树断根,是人民给了文艺以生命力。这些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多地将优秀作品送到基层,以后我们应该更多地走下去,让广大基层群众共享文艺发展成果,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助推国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
河北省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演员靳灵展代表表示,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大文化下乡、深入基层的扶持力度,为农民朋友送去更多精神食粮,特别是针对老少边穷地区,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应该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服务内容,优化供给结构。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耕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源泉。真正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必须拿出与时代发展相匹配、与人民要求相适应、与新的审美要求相呼应的精品力作。”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委员感受颇深,“近年来,在文学创作领域,不少优秀作品既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又能够调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实现艺术突破。可以预想,多种艺术形式的融汇结合,必将催生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