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彰显扩大开放坚定决心
□ 本报驻美国、乌克兰、日本、韩国、斯里兰卡记者
陈小方 杨军 冀勇 单士磊 李亚洲君
□ 本报记者 张春友
中国两会虽已闭幕,但外界观察中国改革风向的热度依然不减,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今年中国两会释放的信号更加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两会释放出了中国坚定决心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信号。
外商投资法引热议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外商投资法,这不仅是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彰显了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多家外媒在评论中称,制定外商投资法是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最新举措,将为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供与时俱进的法治保障。外商投资法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外国投资者的长期经营,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最新版本的外商投资法草案在全国人大会议获得表决通过,并将取代目前外商在华投资所适用的“外资三法”。此举展示了中国政府创造更加公平商业环境的意愿。作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对外开放领域内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外商投资法的通过意味着中国在扩大开放的道路上更加注重规则的制定和遵守。
美联社评论称,外商投资法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这必将为外商投资权益提供更全面、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日本《读卖新闻》刊文分析称,新法表明了中国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态度,明文规定保护外国企业的权利。韩国《中央日报》社评称,中国政府正在强化对外国企业的保护政策,这将给韩企创造更多机会。
法国《欧洲时报》的报道认为,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增加外商投资吸引力,竞争在加剧,中国推动外商投资法的制定,可谓正当其时。
报道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为主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但时至今日已难以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比如,外商再投资如何认定,中国现有的法律条文没有相应的说明,而外商投资法则弥补了这一短板。
俄罗斯国际文传社在报道中称,与以往不同,中国不再只停留于向外资提供优惠措施,而是同时优化外商的营商环境。“请进来”,还得“留得住”,外商投资法明确提出设立外商投诉工作机制、采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并对保护外商知识产权、不得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关注较多,适应了外商诉求变化的趋势,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法治保障。
关注改善民生举措
两会期间,国外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中国在减税降负、扩大就业等民生问题上取得的新成就和新举措。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报道中称,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近2万亿元人民币的减税降负“大礼包”,这超出市场预期且非常精准。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认为,“减税政策”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按照报告,这次减税在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减税水平高于以往力度。
日本广播协会(NHK)在报道中提到,中国利用1000亿元人民币为1500多万人提供技能培训,称新增就业的措施“似乎是所有举措中最重要的”。
韩联社则关注到,今年中国两会就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以解决就业、子女教育支出增多、医保药品范围扩大、稳定房价等问题。
斯里兰卡也对中国两会中的改善民生举措尤为关注。斯中友好协会代表、经济学家基尼特·德席尔瓦说,“中国两会召开的这些日子,我协会一直在关注、学习两会,并且收获颇丰。作为中国的老朋友,我们乐见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习近平主席的卓越领导是世界领导人的典范”。
经济政策全球瞩目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今年中国两会所提出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目标也引发外界关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不仅关系着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俄罗斯塔斯社等多家国外媒体都关注到,“发展”“改革”和“经济”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常用的三个词。塔斯社在一篇题为《“发展、改革、经济”成为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最热门词汇》的文章中指出,今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对去年中国的发展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设定今年的预期目标。据塔斯社统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一词共出现132次,而“改革”和“经济”则分别出现92次和51次。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