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3日电 题:时隔5年再访法国 习近平承启中法关系新方位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时隔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再次踏上法兰西共和国的土地。
外界注意到,作为此次出访的一个重要时间背景——中法建交55周年。有北京学者认为,在中法关系承前启后之际,习近平与他的“合作伙伴”马克龙将从历史角度和战略高度共同审视和谋划中法关系的未来,为新时期的两国关系作出新的定位与顶层设计。
55年,从建交到“紧密持久”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法关系基础扎实,成绩斐然,可谓是中欧乃至中国与西方国家合作的样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王朔说。
55年前,在东西方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中法超越地缘、国情、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独立自主地作出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决定。
55年来,从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建“一带一路”,两国合作不断拓宽深度与厚度。中法关系定位从全面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到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位接续“更新”,释放出两国互信与共识步入新的轨道。
“正因为我们都拥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中法关系才能始终不畏浮云,行稳致远。”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今年1月在出席中法建交55周年纪念活动启动仪式时这样强调。
回顾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不难看出,“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十六字,已概括出中法关系中蕴含的精神。
在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看来,“今天,对独立自主的渴望和对世界多极化的追求仍然是中法关系的精神底色,也是推动双方相互走近、真诚合作的不竭动力。”
增量“一带一路”下的合作共识
去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他在西安大明宫演讲时,曾为“一带一路”倡议作“推介”。他说,法国、欧洲和中国的命运是相连的,欧洲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对于部分西方舆论担心——中国正利用“一带一路”计划扩展在中亚乃至全球的影响力,马克龙给予否认,“古丝绸之路从来都不只是中国一家独有”。
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在国际规则基础上,做大合作的蛋糕,实现互利共赢。这一合作倡议,也得到法国的积极响应。
2015年6月,两国发表《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明确了双方开展三方市场合作的总体原则和合作领域。2018年11月,双方签署《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新一轮示范项目清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姚铃认为,围绕实施项目清单,未来中法在非洲的一批三方市场合作重点项目有望落地,这将为中国与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等欧洲其他国家开展三方市场合作带来示范效应。
“就法国而言,对发展对华关系寄予厚望,特别是‘一带一路’能为自己开辟更多经济增长点。”冯仲平告诉中新社记者,习近平此次到访,将为法国各界提振信心,亦将为“一带一路”担忧者“答疑解惑”。
凝聚共识 捍卫多边主义
今年年初,习近平同马克龙互致贺电中,都提出一个关键词:“多边主义”。
有学者分析,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当前国际贸易局势持续紧张。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形成的关税壁垒最终将传导至消费品价格,而对贸易战升级和报复的担忧还将抑制商业投资,扰乱供应链,影响金融市场,无疑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震荡。
冯仲平认为,面对当前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中法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维护相互尊重、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方面,如何携手进一步发挥特殊作用,外界瞩目。
在姚铃看来,中法应加强在世贸组织改革问题上的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依托G20平台,推动加强多双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的坐标下审视,中法需凝聚更多共识,把完善全球治理的共同愿景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现实方案和路径。”冯仲平说,春分时节,55年后“再出发”的中法关系,或将会为世界带来新的“暖意”。(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