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
两代人接力锐意进取,将地摊生意做成集产、销、研一体化的行业标杆。以陈家父子为代表的“新石家庄人”为城市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创业故事,也为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做出最好的注解。
【风云档】
因铁路而兴起的石家庄,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无数创业者将此地视为“试验田”并汇聚于此。房产、服装、珠宝、化妆品、餐饮、装饰工程……每个品牌背后,都有“新石家庄人”的奋斗故事。
除了“新石家庄人”的打拼,80年代石家庄的本土制造也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就在陈成礼来到石家庄创业的1982年,市棉纺二厂的“银花牌”40府绸、市工农机械厂的“33牌”抹子、市第一制药厂的“石化牌”四氧氟烷、市新生机械厂的三足式离心机、市无线电二厂的“宇宙牌”BDG102型三极管等五种产品均获国家银质奖。
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街头摆地摊卖眼镜,发展到现在拥有多家连锁店、500多名员工,形成产、销、研一体的发展模式,陈千朗兄弟和家人两代接力,用了30多年时间。这30多年来,一代代天南海北的人员汇聚于石家庄,他们在努力创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石家庄各领域发展壮大带来无限生机。据统计,在这个城市打拼的浙商,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人。
这些为石家庄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创业者,如今被称为“新石家庄人”。陈家父子两代人创业的故事,成为“新石家庄人”成长的缩影。
从头开始,开拓者踏上征程
8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温州瑞安时,一些农民为了能过上好日子,便开始放下手中的锄头,挑起挑子,将镇上传统的眼镜产业推送到四方。
1982年夏天,当地农民陈成礼怀揣着家人东拼西凑的800元本钱,和十几个乡亲先乘坐汽车到上海,然后沿京沪线一路北上。有的老乡选择在武汉下车,有的在太原下车,而陈成礼下车的地方正是石家庄。
当时,陈成礼就在如今的新华集贸市场附近摆摊卖眼镜。在“短缺经济”背景下,生意做得还是很不错。
陈千朗记得,那几年,父亲和母亲经常是背着蛇皮袋子,到广东、江苏等地去批发镜框和镜片,然后坐火车肩扛手提回来。这种原始摆摊的状态持续了六七年。这期间,完成了最初的创业基础。
从地摊到门店实现跨越
80年代末,陈千朗的哥哥陈千豁初中毕业后继承父业。在陈千豁看来,摆地摊收入虽然不错,但是毕竟不正规,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拥有自己的专柜,这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代表经营品质的提升。
于是一家人就在石家庄一个国企眼镜品牌的附近,租用了两三个属于他们的眼镜专柜。一般人看来,这种做法似乎太冒险,同行紧挨在一起,规模又相差悬殊,很容易被吞并。而在他们看来,这才叫“挨着大树好乘凉”!实际上这是给自己加压,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经营水平。
眼光决定格局。事实证明,这种战略是正确的,不过实现过程也挺曲折。刚开始,更多顾客心中还是信赖国营品牌,对于个体户产品信心不大。于是,陈千豁决定从眼镜质量入手,提高竞争力。经过长时间实践,他终于成了行家里手。
为了提高竞争力,陈千豁还对服务进行了完善。除了延长服务时间外,还制定出服务标准。只要顾客有需求就要想方设法满足。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站稳了脚跟。进入90年代初期,简陋的专柜变成了门店。门店拥有了专业的验光师、销售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等十几名员工,产品也从之前的批发进货进入到自我生产阶段。
向品牌化专业化转型
1996年底,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陈千朗,放弃了在杭州国企舒适的工作,来到石家庄与家人团聚,共同努力大胆试水,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在了眼镜产业领域。那一年陈千朗21岁。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陈千朗进行了多方位升级。广告宣传、形象设计、设备更新,用去了他们当时近一年的营业额,而且以后每年都得有大投入。为了狠抓产品质量,兄弟两个又找到质检机构,主动将产品进行送检,使产品质量水平大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注重产品宣传与服务,内外兼修之下,永明眼镜成为闻名省会的一个商业品牌。
时间进入到90年代末,他们利用当时市场流行的连锁经营方式,拓展品牌的影响力,扩大经营规模,从最初三家连锁店,到后来扩展到十多家连锁门店,经营范围也扩张到其他地市。2000年前后,永明眼镜成为河北省首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服务企业,这也标志着其生产、销售、管理一切向着国际标准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