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治沙人
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田青云夫妇守护37年的白土梁林场。
田青云夫妇坐在他们守护37年的林地前。为了护林方便,他们婚后就搬到了林场居住,没有邻居。
几十年前被库布齐沙漠吞噬的村庄。达拉特旗委宣传部供图
林业局种苗站副站长林金庆正拿着GPS验收防风固沙林。
高二云站在自家的树林边,几公里外是库布齐沙漠高高的沙丘。
官井村村民祁三润正在喂羊。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羊。过去沙害严重时没草,养不了羊,连人都吃不饱。
官井村返乡大学生冯慧坐在自家收获的玉米堆上。冯慧家种了八九十亩农田和2500亩沙柳,每年仅粮食就可收十几万斤。
中国排行第七的库布齐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治沙人则如海中一叶,在沙海里孤独坚守。
达拉特旗官井村农民高二云至今记得,他执拗的父亲高林树把家从村里搬到沙漠上,带着一家人植树造林。在整整4年的时间里,他们忍受着外人的猜疑、不解和嘲讽,向村民们证明种树能吃饱饭,能致富。
30年间,高家人在沙漠里一共种出5000亩林地,这些连排的树木像士兵一样抵御着风沙的侵袭。昔日的不毛之地,现在竟有狐狸、兔、獾等野生动物出没。
离高二云家不远,护林员田青云夫妇在沙漠边缘看护一片4250亩的树林,一待就是37年。这是方圆五公里都见不到一个人的地方,偶尔遇到修路工或者牧民,田青云都觉得稀罕,热情地打招呼,想要说说话。
“来一个人就问,你们孤(独)了不?你们孤了不?这个地方太孤了。”田青云说。
2008年,一个筑路队经过护林站,工人惊奇地发现,沙漠里住着一户人家,自己还在盖房子。筑路队听说是老护林员,免费给田青云家打地基、运砖瓦,“他们可能觉得我太不容易了。”
田青云经常用脚步丈量孤独。4000多亩林地,他每天巡护,一天走一圈,一圈15公里,37年来几乎从不停歇,走坏的鞋子数也数不清。后来腿脚生病,走不动了,他就骑摩托车巡视,骑坏了四辆。
林金庆理解田青云的这种孤独,他是达拉特旗林业局种苗站的副站长,常年在野外工作。植树造林种在地里的树苗,他要逐一验收,不但要走路,还要测量和数数。“以前验收完全是靠人工步量,大体估算亩数和成活率。现在用GPS精确定位,但棵数要一棵一棵地数,在林子里也是见不到啥人。”
这些孤独和坚守,成就了如今库布齐沙漠的绿进沙退。
以前,官井村59岁的农民祁三润领着20只羊,在沙地里孤零零地寻觅有草的地方。如今他种了一千多亩地,养了100多只羊,再也不用为饲料发愁。
大学生冯慧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官井村创业,他自己承包了2500亩沙柳,打算把沙柳卖到有沙子的地方。
A14-A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瑞锋 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