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方女士的老母亲突发中风,她正在为后续居家照顾发愁。她想请钱报@两会——
老龄化社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推广社区小规模多机能养老机构、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人大代表热议养老话题
本报记者 何晟 王丽 黄莺
斗转星移,每个人都会慢慢老去。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杭州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67.1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16%,比上年增加8.05万人,增长5.06%。这意味着,杭州的老龄化发展非常迅速。
如何优雅地老去,成为整个社会的课题。
杭州市两会期间,不少读者给钱报热线96068打来电话,说的就是养老的事儿——比如市民方女士,最近就有点烦。
方女士的母亲前段时间突发中风。虽然经住院治疗后情况好转,但出院之后的居家康复,却成了全家人最担忧的事,“我们和妈妈是分开住的,隔得比较远。平时,大多数时间靠爸爸一个人照料妈妈。我不放心啊,也怕爸爸累着。如果社区能有照料中心就好了,有专业人员帮忙照料一段时间,我们也能随时去探望,该多好!”
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就此作了回答:在着力提升社区服务时效方面,提出要重视居家养老,加强老年食堂、配餐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开展社区适老化改造,进一步引导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此外,今年杭州还要建设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4家。
社区养老
推广小规模多机能养老机构
市人大代表贺晓卿走访过不少社区,发现不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不过,也有一些社区开始试点打造综合性的日间照料中心——除了日间照料外,还配备一定数量床位,为一些需要临时托管一定时间的老人提供喘息式照看服务。还有的和专业养老机构合作,引入智慧设备,可以提供更专业的医疗照顾。贺晓卿觉得,这都是非常好的尝试。
“对于不少家庭来说,居家养老仍然是他们的心愿。面对这么庞大的需求,我建议政府能不能加大力度,积极提供有力资源,鼓励在社区建立小规模多机能型日间照料中心。以日间照顾为主,结合居家服务,甚至可以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参与,提供暂住服务。”贺晓卿认为,这种弹性的照顾模式,除了让老人安心于家中生活,三种服务模式的配搭也能让照顾者得到喘息的机会。另外,因为属于社区嵌入式照护,机构与社区亦自然地融为一体,老人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也大大减轻家属的身心负担。
居家养老
卫浴设施能否推行适老化改造
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跌倒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2014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结果显示:跌倒死亡是65岁及以上人群因伤害致死的第一位死因,占29.85%,“防范老年人跌倒应予以重视。据调查,50%以上的老人跌倒发生在家中,而卫浴是原因之一。”
市人大代表、上城区湖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应强表示,目前来看,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人的选择,但普通居民住宅缺少相关建设的通则和标准。这既给老人生活带来不便,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对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应强告诉钱报记者,根据居家老人的特点,上城区民政局、上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首个《适老化住宅设计规范》地方标准,对住宅中各个区域设计出适老化的基本规范要求。比如在对卫生间的改造过程中,通过改善提升卫浴间防滑地胶板,扶手、折叠洗澡椅,舒浴恒温坐式沐浴器,恒温水龙头,做到改善卫浴过程中防滑防跌防晕眩,“我在想,杭州市政府能不能在遵循‘业主愿意、政府扶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对自愿且硬件条件合适的老人进行适老化住宅的设计改造,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及独居老人家庭,可考虑予以一定的补助,增加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安全性和舒适温馨感。”
数字养老
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市人大代表宋晓强今年40岁,却深深感受到了老年人和当下“数字生活”之间的鸿沟,他认为这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来帮一把,扶一下。
宋晓强举了一个自身的例子:他父亲今年72岁,自己一个人居住,“我们现在多用微信交流,他就很难学会。我教他的时候,他真是很认真,还用小本子记笔记,但我一离开,他自己操作就有问题。像这样的老人真的不在少数。”宋晓强说,还有,当下生活中各种自助机器、打车软件……老人用起来也很麻烦。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