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 北京所有低收入农户收入2020年将超标准线
北京明年不再有低收入村
坐落在司马台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北方风情的度假小镇
北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昨天上午,《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正式对外发布,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未来,将把握首都“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北京的城市和乡村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重点谋划推动人才、土地、产业、治理、规划实施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农村规划先行 不搞大拆大建
《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全文共十章,分别是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规划实施。《规划》还设置了10个专栏,包括1个指标体系、2个工程、3个计划、4个行动,部署了42项重点任务。其中,指标体系中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脱低以及乡村文化传承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注重。
按照《规划》,未来北京乡村的发展,将按照城镇建设区、生态保护红线区、乡村风貌区“三类地区”和整治完善类、城镇集建类、特色提升类、整体搬迁类“四类村庄”进行分类指导。“农村规划先行,这是非常明确的要求”,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因地制宜来编制村庄的规划,不搞大拆大建,体现京韵农味,突出差异化,避免城市化,“规划的编制主体也很明确,村党组织书记要带着村民共同谋划,再让规划师从专业角度描绘发展蓝图”。
据介绍,目前71个市级试点村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993个创建村完成规划初稿。《规划》还要求,农村建设将强化规划管控,村庄规划要明确承包土地、集体产业用地、宅基地的四至范围,确定村庄内的各类公共设施选址,健全完善住房建设导则和村庄风貌导则等配套政策,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探索建统一集体承包土地流转平台
“用好三块地,积极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地怎么用?这份《规划》里也有答案。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已基本完成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承包地面积达277.35万亩。未来,还将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将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据介绍,目前已流转土地占确权总面积的68%。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探索通过建立统一的集体承包土地流转平台,规范流转行为,有序利用土地资源。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目前全市正在稳步推进大兴区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将总结这一试点经验,缩小征地范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留出足够空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宅基地方面,《规划》中也明确,将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有偿退出机制。据介绍,目前本市已出台规范引导农民闲置房屋盘活利用政策意见,鼓励利用闲置房屋发展健康养老、度假休闲等第三产业,形成了延庆原乡里、怀柔田仙峪、密云干峪沟等一批典型经验。《规划》中还明确,“涉农区将编制乡镇域规划,可预留不超过5%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单独选址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建设”。
培育“职业农民” 劳动力就近就业
农村未来发展什么产业?农民未来怎么就业发展?鼓励引导全市优质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发展,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农业经营模式,探索实行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机制,是答案。
“以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鼓励引导全市优质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发展。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高校、院所与各类示范区、产业园等对接合作”,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高质量农业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支持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领办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农业经营模式。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