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纷纷公布首份“就业成绩单”
名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名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最近,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相继公布了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仅剩不到10所暂未公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95后找工作不看工资”“95后秒辞”等话题就频频登上热搜,“史上最难毕业季”等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自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之后,众多高校刚刚出炉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谓是“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高校的第一份就业成绩单。在种种压力之下,这份“成绩单”顿显格外亮眼。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已经公布的30余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民企超过国企成为就业新高地,不少高校毕业生平均年薪超过10万元;用人单位超九成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感到满意,绝大多数毕业生也对自己的就业去向表示满意。
截至发稿,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共统计了34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就业数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暂未公布,不在此次统计之列。
京外就业成为大趋势,基层就业人数增多
一直以来,“北上广”是高校毕业生心中的“白月光”,即使没户口,去一线城市闯一闯也是不少大学生的共识。然而记者梳理后发现,一流高校毕业生的京外就业率普遍超过50%。
北京的8所一流高校中,共有6所公布了京外就业率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学校在内,其京外就业率逼近甚至超过50%。其中,北京大学为60.53%,清华大学为59.8%,中国人民大学为54.09%,中国农业大学为54.6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低,为48.02%。
随着大学生留京的难度越来越大,不少京内高校的在京就业率连年下降。截至2017年,清华大学京外就业率逐年提高并连续6年超过50%。北京理工大学2018届本科生在京就业率47.55%,较去年下降5.55%;研究生在京就业比例为58.87%,较去年下降1.36%。
京外高校的京外就业率更是普遍在90%以上。其中,北方高校京外就业率略低于90%,例如山东大学为89.91%、东北大学为82.4%、大连理工大学为86.09%、哈尔滨工业大学为83.76%。
此外,近20所公布具体数据的高校京外就业率超过90%,例如浙江大学为95.58%,南京大学为94.99%,武汉大学为94.16%,厦门大学为96.1%。华南地区的高校京外就业率更是接近百分之百,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京外就业率高达98.42%,东南大学为98.46%。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红利和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去基层就业也正成为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据统计,北京大学共有562名学生赴基层和西部就业,清华大学共有288名毕业生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
对于地理位置靠近西部的名校而言,毕业生的西部就业率更是可观。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西部就业率为46.14%。兰州大学西部就业率高达53.22%,身处祖国腹地的四川大学基层就业人数更是达到了2241人,西部就业率高达60.57%。
事实上,2018年的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对1976名在读和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3%的受访大学生考虑到基层就业,75.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到基层就业对自身发展影响大。
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高尚尚成为一名选调生,如今在西藏工作生活。他表示,之所以这样选择,经过了多方面考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缘,大学4年来的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其实也在某种层面上坚定了我的选择。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后我意识到,基层的医疗、教育方面太需要提升了。我从大二开始了解各个省市的选调生政策,3年后才决心去西藏基层。”
本科生多深造,民企成为就业新高地
这一年,众多一流高校都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从就业去向来看,本科生的主流去向为继续深造,而研究生和博士生一般都有较好的职业发展起点。在招聘单位的选择上,民企逐渐成为名校毕业生的就业新高地。
从报告来看,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大多选择深造。在31所公布具体数据的高校中,比例较高的高校有:清华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4.86%,复旦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69.22%,电子科技大学升学率为66.94%,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为57.78%等。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