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职学校首个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解读
中职教育“平度样板”
德国专家对教师进行面点培训。图片由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提供
木工车间里,学生实训用的工具箱仍是30年前的德国设备,各种工具摆放有序、一尘不染。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摄
建在校园内的奶牛养殖示范教学试验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摄
在全国1万余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不论建校时间、校园规模还是学生数量,位于山东青岛的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均未显得十分突出。然而,2018年12月21日公布的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这所县级中职学校从全国1054项推荐成果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特等奖,在业内引发轰动。
这一奖项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打破了两项纪录:系山东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首次拿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同时也是全国中职学校拿到的首个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则是一份长达30年扎根农村的坚守。
“30年来,我们以‘双元制’改革为支点,牢守‘根植农村、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把办好‘农’字号学校、服务和引领‘三农’转型升级作为提高学校整体服务功能的根本。”该校校长朱风彬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介绍。
这一职教改革成色几何?有职教专家如此评价:“在定位上紧密服务区域战略需求,在功能上带动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在服务面向上为乡村振兴全面提供人才支撑,探索出一条学校与区域融合发展、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之路,成为可借鉴、可推广的县级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度样板’。”
“虚”与“实”:黑板上“开”拖拉机一去不返
1988年,被视作该校“双元制”改革元年。这一年,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了《关于在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县建立“双元制”农业职业培训中心的协议》。两年后,以突出实践性教学、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为特色的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正式落地。
作为山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平度农业人口约占全市人口60%。与这一传统农业大县人才培养需求不相称的是,当时的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度面临重理论、轻实践的尴尬。
“老师授课以纯理论教学为主,在黑板上‘开’拖拉机、‘种’地并不稀奇,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该校校长助理张显德回忆。
从“虚”到“实”,“双元制”改革甫一落地,便极大地冲击了闭塞落后的平度中职教育。
由模仿德国“双元制”体系开始,该校着手实施“农学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农业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接轨,学生的学习计划与农业生产时令相一致,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技能及时运用到生产中,在生产中巩固提高。
然而现实中,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产田供师生做实验,为解决实践环境,该校师生自己动手开发荒滩100亩,建立起实验农场——“北河农场”。
与此同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调整。根据“双元制”要求,学生在校3年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68%。为此,该校精简课程门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体系,代之以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结构,把传统职业教育设置的十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科学综合为《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专业实训》4门课程(工科专业)。
“三点一线式”教学模式改革也随之拉开帷幕。一改当时职业院校先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再组织统一专业实习的主流教学过程,该校在课堂、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组织3个场所共同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各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理论与实训按3∶7比例相结合的单元体系。
此外,该校改变传统的学校命题、学校考试的考核方法,实行教考分离,成立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成员来自市政府、市教体局、农委、劳动局等政府部门及培训企业代表,由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任主席。该委员会下设果林、农牧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考试小组,小组成员由劳动局、技能鉴定所、教育局、企业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