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广灵巧娘”大力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
一根小柳条 “编”出脱贫路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姜军旗
一根根柳条在指间舞动,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渐渐成型。春节刚过,李小红便召集起村里的姐妹们,迫不及待地干起了活。“得早点开工,元宵节前还有几个外地的订单,要赶时间。”拄着双拐的李小红,言语间满是自信。
“独腿女孩”的编织故事
43岁的李小红是山西省广灵县作疃乡宋窑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民的印象中,几年前的李小红,“坚强,但没有现在乐观开朗”。
李小红15岁的时候由于一场疾病,不幸导致右腿截肢,从此一副拐杖便伴随着这个花季少女。22岁时,她经人介绍与现在的丈夫结婚,婚后生育了两个儿子。几年前,大儿子参军后进入大兴安岭塔河县森警队,二儿子现在就读初中。
在作疃乡的大街上,人们时常会看到这个“独腿女孩”的身影。为了供孩子上学,李小红的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李小红则留在家里照顾八旬老母亲和小儿子,为了贴补家用,她不得不拄着拐杖四处打零工。
六年前,乡里组织“巧娘培训”,免费教大家编织技艺。看着一根根柳条、蒲草在老师手中蜿蜒回环,最终变成精美的家居用品和各种手工艺品,李小红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培训。一个月后,她成为广灵县巧娘宫手工专业编织合作社的正式员工。
“为了方便姐妹们编织,合作社定期送材料到村里,编好后再派人来取。”两个月后,李小红成了合作社新员工中收入最高的,月收入近2000元。
拿到第一笔工资的那天,李小红开心得像个孩子。“和姐妹们一起工作,一起嬉笑,我渐渐找回了当初那个开朗的自己,可以挣钱帮家里减轻负担,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活更有意义。”
找回自信的李小红,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在干活之余,她还鼓励同村闲暇时间打麻将的人来学习编织。每次有新学员来时,她都会耐心细致地把自己掌握的技巧讲解给新学员。有人来合作社展厅参观时,她还会自信地“站”起来向参观者展示自己的作品。
“独腿女孩”李小红成了整个合作社乃至广灵全县学习的榜样,李小红一家也被县妇联评选为“励志好家庭”。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座城。如今,宋窑村及其所在的作疃乡周边乡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手工编织中,在用双手编织精美工艺品的同时,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南走北走不如在家编筐种柳
设计精美的提篮、挎包,做工考究的花瓶、果盘……在广灵县巧娘宫手工专业编织合作社展厅里,一件件玉米皮、杞柳条加工而成的精美手工艺品,引人驻足观看,令人赞叹不已。
虽然春节刚过,巧娘宫的生产车间里却早已是一片繁忙,在“摆脱贫困编织未来”八个大字下,柳条飞舞,巧娘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着篮筐……
给李小红带来人生巨大变化的,正是这家唱响“广灵巧娘”品牌的“扶贫工厂”。 目前,巧娘宫合作社已经在全县30个贫困村设立了“巧娘加工站”,吸纳了千余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不仅直接解决贫困户就业,而且它的延伸产业链也带动了当地不少农民走上富裕路。
2018年,合作社在传统草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展杞柳编织,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杞柳种植。
“以前,用于柳编的主要材料杞柳枝都是从外地采购,成本很大,造成了柳编制品的利润低。”张建国是巧娘宫的第二代当家人。土生土长的他大学毕业后,和陕西籍女友在南方打拼,已经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2017年广灵县大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在家人的鼓励下,张建国带着女友回到了家乡,从母亲刘金萍手中接过了这家合作社。
返乡创业的张建国希望利用杞柳种植和柳编原料加工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经过多方论证和试种后,合作社成功培育出适合广灵本地种植的杞柳,其经济价值远超当地的传统种植。
“当地农民普遍种植玉米,每亩地年收入700元左右。但种植杞柳,一亩收入4000元左右。如果能进行简单的去皮处理,每亩收益可达6000元至7000元。”2018年,合作社承包732亩耕地进行杞柳种植,雇佣百余农户进行杞柳种植和田间管理工作,仅此一项每人增加收入4600元。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