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支援让贫困县医院获重生
2月19日当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人民医院的门诊量达到了600人次,院长汪四花看着门诊楼里大家排队耐心等候看病,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但同时,她又在考虑接下来需要出台一些措施,减少患者在门诊等候的时间。2016年9月,汪四花到台江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当时,医院每天门诊量不足200人次。3年来,门诊量已经是过去的3倍。
2016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与台江县人民医院结成对口支援对子,随后,台江县人民医院增挂“浙江大学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台江分院”牌(以下简称为“台江分院”)。
截至目前,浙大二院往台江分院派驻帮扶专家21批次,共39人,帮扶了管理、ICU、财务、妇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等16个科室和部门。浙大二院对台江分院的帮扶是我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三级医院已派出超过6万人次医务人员参与贫困县县级医院管理和诊疗帮扶工作,门诊诊疗人次超过3000万。
“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转变,是我国现阶段卫生健康对口支援工作的一大特点。浙大二院对台江分院的支援是“造血式”支援的一种,据了解,帮扶以来,台江分院的消化内科、妇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血透室、ICU等科室从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换。
“造血式”支援措施一:委派院长
浙大二院来帮扶支援前,台江县人民医院基本上只能看一些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一半以上的医务人员没有行医资格证……由于技术有限、服务态度差,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几乎都不来这里看病,基本上都去黔东南州首府凯里的医院。
汪四花刚调任到台江县人民医院时,看着医院的门诊楼开着,却没有人来看病,浙大二院来的专家也没有患者可看,内心很着急。于是她利用周末时间带着从浙江来的专家走村串寨去义诊,顺便想弄明白,大家为什么不来看病。
经过几次义诊,汪四花发现当地的老百姓都不知道有台江县人民医院。台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全县17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万,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占20%以上。汪四花坦言,村寨里很多老百姓都是有病不看。由于老百姓生病默认为去凯里的医院看病路途遥远、报销比例低,无形之中增加了费用,又加剧了看病的困难。
汪四花发现村寨里腰腿疼痛是最为普遍的疾病,所以后来义诊时,他们会带很多止疼片免费发给村民,为村民体检,给村民传播健康知识,同时对台江县人民医院进行宣传,告诉老百姓们医院里有很多浙江来的专家,村民慢慢开始来县医院里看病。
老百姓不来医院看病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清楚看病的流程。台江县97%以上的人口是苗族,所以汪四花找了多位懂苗语又会说普通话的苗族姑娘做导诊,让当地的苗族老百姓可以顺畅地看病。
除了去村寨里告诉大家县医院也有好医生,汪四花还对医院的管理工作进行了全方面的重建,先后新增和修订了《跨科收治病人管理制度》《台江县人民医院医疗智能部门周例会制度》《科主任工作管理制度》《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等90余项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善了各项操作常规、技能标准、工作流程200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2月20日在台江县人民医院,看到门诊楼里患者络绎不绝。据了解,在对口帮扶开展之前,台江县人民医院的转诊率高达50%,而如今转诊率约为10%,大量患者回流,且不少是从州府凯里人民医院回流过来的。
汪四花告诉记者,她希望把台江分院建成黔东南州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县级综合医院。汪四花去年只回了6次远在浙江的家,其中两次还是因为工作,相对于已经出嫁的女儿和自己的丈夫,她更牵挂已经88岁和89岁的父母。
汪四花笑言,谁家里还没有点困难呢。相对于在浙大二院按部就班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在台江分院相当于是在重新建立一家医院,责任重大,这其中的困难多,但是成就感更大。
“造血式”支援措施二:培养不走的人才
2017年,台江分院开始实施一对一的导师带教制度。汪四花表示,“因为我发现,专家一批一批地来,但是只起到了输血功能,怎样把输血改成造血呢?就是选出一个台江分院本院的骨干,专家来了以后专门带教这位骨干,把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多地传给他,再由这个骨干带动整个科室的发展。”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