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人 说对话 干对事
地学博士做地质公园科普年入超2000万元
打开App“脚爬客”,搜索地学博士李鑫的“脚印”,几乎每次都是在各大世界级或者国家级的地质公园里,与众多科普志愿者一起探索地学的奥秘,足迹覆盖大江南北。
这款由李鑫创立的国内首家专注于地学科普自然体验网络社区里,汇集了数万名地学科普、自然教育的爱好者,还有数以千计的专业科普志愿者。仅去年一年,他们就开展了数百场地质公园科普活动。
一次畅谈吸引了多位地质公园负责人
“地球太奇妙了,太多的地理科学等着我们去研究,体验和分享。”打小就迷恋大自然的李鑫,喜欢登山、徒步、游泳,甚至每两年都会喜欢上一个新的户外运动,“为的就是从不同的领域去研究大自然”。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读本科和研究生时,李鑫选的都是地质工程方向。研二那年,他甚至跑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在西北大漠里待了整整一年,去戈壁滩采样做实验,研究黑河古河道调水后的生态治理。
2011年,李鑫辞职回到母校攻读环境地质方向的博士。他所在的课题组开始涉足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和地质公园领域,他也多次奔赴广西、山西、福建等地,参与了当地地质公园项目的申报、规划和建设。
地质公园最初由欧洲发起,旨在促进地球生态地质保育及人类生存发展。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地质公园年会上,李鑫发现,国外的地质公园建设,不仅与自然环境结合紧密,更要求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让每一个当地人都了解地质公园,推动全民科普。
结合项目经历和个人研究,李鑫在一次全国地质公园工作交流会上畅谈自己的思考,没想到,一下子吸引了好几位地质公园管理负责人前来“取经”。
“地质公园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很多地方缺乏指导,他们不了解如何建设、怎样升级。”为了给予对方细致专业的解答,李鑫搜集资料并结合项目经验,带领课题组分门别类整理出了100多个文件夹,免费提供给了有需求的地质公园负责人。
随着交流的深入,大家发现一对一的邮件交流,效率太低,信息更新也慢。李鑫产生了一个新想法,“何不建立一个网站,将资料和信息及时上传更新,为地质公园管理负责人搭建行业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快速下载使用?”
说干就干,一个面向全国的地质(矿山)公园,免费提供技术支持、行业资讯、地学科普、公园宣传推广的公益性网络平台搭建起来,取名为“地质公园之家”,并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向公众推介。
将研究课题升级为创业项目
李鑫和“地质公园之家”良好的口碑,很快被行业所熟知。
地质公园的申报建设需要有科研论文、调查数据、对比研究等地质科学研究支撑,涵盖地质、生物、人文等多方面的专家,和国外相比,国内的地质公园建设差距较大。
国外的地质公园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中国的地质公园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因地制宜?李鑫开始从产业的视角去思考中国地质公园的未来。
彼时正逢湖北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职科研人员、高校的博士生创业,李鑫决定将研究课题升级为创业项目。
他拉上一位同学合伙,成立武汉地学之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注册地质公园之家商标。还根据地质公园英语单词Geoparker的音译,提出“脚爬客”这一理念,倡导爱护地球、推动地质保育。
为了搜集“地质公园之家”的各类资料,李鑫去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参加学术会议时,特意观察当地的地质公园科普模式。
考察香港世界地质公园时,李鑫待了两个多月。他看到,即使修一条路,当地也会作详细周密的规划、论证,尽可能保护原貌,减少对大自然的侵扰。
此外,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料会以视频、PPT等信息化方式呈现出来,公众能免费下载学习。公园还配备了经过科学培训的“自然导常员”,定期开设“常规导赏活动”,“地学科普做得特别细致。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能讲一些地学知识,很震撼。”
对比之下,李鑫意识到,国内的地质公园科普推广大有可为。
恰巧在当年,广东省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的负责人主动找上李鑫,想请他帮忙招募一批地学科普志愿者。以前,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招募的志愿者,大都局限于本省,并且非地学专业。地学科普推广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