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生于1949丨从物资匮乏到想吃什么有什么的老农机人

2019-03-29 00:14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一步、两步、三步....。。”

  70岁的刘智国在家里走起了“模特步”,

  演示着当年实验水稻直播机的场景,

  边走边说,

  “一定要走直线,要不伤到旁边的苗就不好了。”

  

  刘智国实验日本水稻直播机。 刘智国供图

  当谈起一生只从事一个行业的原因时,刘智国笑着说:“开始了,就一辈子离不开了。”

  生于1949年10月的刘智国,是共和国同龄人,他一直奋斗在农机战线,切身感受了从“物资匮乏”到“想吃什么有什么”的转变,经历了从农民用体力换取食物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如今,离开农机却依然关心其科技创新,为新时代中国农机发展频频点赞。

  

  刘智国。李晛 摄

  从“物资匮乏”

  到“想吃什么有什么”

  “以前物资匮乏,没什么可吃的,

  连蔬菜都是奢侈品!”

  刘智国望向远方,

  将画面“切换”到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大荒”290农场某连队的鸟瞰图 (290农场 刘炳华 徐彬 提供)

  他说,当时有一种自欺欺人的“吃饱”办法,把大米放在暖水瓶里面泡着,变成粥就显得米多了,“其实吃完了还是饿。”

  

  刘智国。 李晛 摄

  处于成长期的孩童感受到了粮食的可贵,刘智国讲述,“吃完这顿盼下顿。”他的老伴一家四个兄弟姐妹,每天做饭剩下的“锅嘎巴”成为了大家的“稀罕物”,无论长幼每天轮班刮“锅嘎巴”,可谓是额外收获。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大荒”290农场场部一角。 (290农场 刘炳华 徐彬 提供)

  “不过几年以后就开始好转了。”刘智国讲到这里喜上眉梢。“如今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了,以前要去外地买的特产现在身边的商店就能买到了。”

  从“被镰刀割伤手脚”

  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1968年,高中毕业后,

  刘智国被分配到了辽宁省昌图县,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粮食生产,

  与土地开始结缘。

  辽宁省昌图县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据刘智国介绍,该县的产量在全国比较高,绝收的年份并不多,主要种植玉米、高粱等。

  对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畜力量,只有很少部分土地翻地才能用上拖拉机。刘智国说,那时保持一个姿势,将一垄地的水稻苗隔开10公分左右,需要1天半的时间,效率不高。

  

  沈阳市农机化所三周年纪念合影。(第四排左四为刘智国)。 刘智国供图

  生产过程也很苦,“刚下乡时,大家缺少经验,割高粱很容易被镰刀伤到手脚,而且割完的高粱茬子非常尖锐,挨上就是一道伤口。”刘智国说,“大家每次做农活都心有余悸。”

  

  1978年辽宁省农机协会参观国外合影(第二排左一为刘智国)。刘智国供图

  走进生产一线,

  体验农民的苦与累,

  让刘智国明白,

  若要改变现状,

  农业机械的发展势在必行。

  

  刘智国(第四排右二)大学入学合影。 刘智国供图

  1973年,刘智国迎来大学生活,

  他在沈阳农学院,

  学习农机使用修理专业,

  此时的他,

  开始了解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农业机械情况。

  刘智国回忆,“上学时老师讲德国的修理设备,现在能理解是遥感技术,当时一听感觉就是天方夜谭啊!”

  

  刘智国(第二排左一)毕业前同学合影。刘智国供图

  大学毕业后,正值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国家重视人才、重视科技,刘智国被分配到铁岭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后又在沈阳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工作,期间参与了包括养鱼机械、畜牧机械,甚至还有蛋鸡的生产、种植等课题研究。

  

  1995年为朝鲜进行水稻直播试验示范后,刘智国在平壤市郊留影。刘智国供图

  其中,研究水稻机械这10年让他印象深刻,他说,当时研究日本的水稻直播机,推着机器走模特步走7天,最长每天走30华里。

  

  工作中的刘智国。 刘智国供图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